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明源
“主持人,請允許我打個‘廣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航天員湯洪波說出了自己對年輕人的寄語。“目前,我國的航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每年有幾十次的航天發射任務,空間站就要建成了。將來我們要發射光學艙,和空間站共軌飛行。需要大量的有不同專業知識、專業背景,有志于航天事業的人才加入到我們的團隊中來。所以,航天事業‘星辰大海’正在等待年輕有為的你。”
12月17日下午,在由中宣部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輪流發言。包括湯洪波在內的五位代表暢所欲言,談起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他們的發言中,“年輕人”“90后”是亮眼的高頻詞匯。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工程師孫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我剛到中心的時候是1995年,當時我們沒有軟件代碼,沒有計算機設備,沒有方案,而且全是年輕人。我們當時都是‘70后’,相當于現在的‘90后’。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白手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
當年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為中堅力量,而今天的年輕人也得到了前輩的肯定。作為“80后”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副總設計師柏林厚說,工作隊伍里的年輕人一定能夠把載人航天精神繼續發揚光大,“‘90后’甚至‘95后’,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是不怕吃苦的,他們也有新視野、新技術。有這樣一個團隊,有這樣一種載人航天精神,我們將攻克越來越多的關鍵技術難關。”
“有的年輕同志兩口子都在中心工作,忙起來以后,夫妻一個月沒見上一次面。”談起年輕人的付出,孫軍頗為感慨,“我們有的同志在崗位上一干就是許久,只能抽出碎片的時間睡覺,我們管這個叫‘脈沖式睡眠’。”
和柏林厚一樣,臺上的另一位黨員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王珂也是“80后”,他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談起了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承。王珂團隊的主要工作是打造中國的太空實驗室,團隊組建之初,成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在近十年的工作當中,王珂和他的伙伴們付出了大量努力。“我們年輕的航天人和科技工作者會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功成不必在我,甘做幕后英雄’。”
談起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董能力表示,載人航天精神是屬于幾代航天人的精神豐碑。見面會主持人、國新辦新聞發言人壽小麗打趣道,“你們馬上就要迎來‘00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