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由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主辦、中國家庭報社承辦的“關注心理健康,促進家庭幸福”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學術交流活動在京舉行。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表示,作為基本社會細胞,家庭在與學校、社區、專業機構乃至全社會的連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認識和對專業機構、社區及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的了解關系到能否構建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和諧家庭氛圍,關系到家庭成員能否獲得及時有效的家庭支持及在出現問題時能否得到援助、干預和診療,還關系到整個社會心理健康工作的推進和全民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希望通過研究家庭心理健康建設新方向,探索建立家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倡導開展家庭心理健康宣傳,普及知識,推進培訓,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養,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時代,倡導全社會攜手奮進,共同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二級巡視員齊新杰強調,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事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無數家庭的幸福美滿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寧。關注和推進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既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意義重大。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深入推進老年人心理健康相關工作,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活動現場,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鋼宣讀了《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倡議》,提倡通過“提升個體素質,激發家庭活力,聯動學校力量,團結親朋鄰里,發揮社區智慧,創新社會服務,傳承文化血脈,弘揚文明風尚”進一步促進家庭心理健康,提升群眾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以《社會和家庭視角下如何保障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題,深入介紹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他強調,要正視并接納情緒問題、心理問題,家長要鼓勵兒童青少年通過說出自己的感受來尋求幫助。學會疏導不良情緒、保持適當運動、養成規律的作息都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分享了《家庭心理健康的積極心理學啟迪》。他提出,用科學方法探索家庭成員內在積極心理體驗,促進家庭心理健康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許燕以《代際人格決定孩子的未來》為題,介紹了家庭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她認為,素質教育是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建立積極人格具有較強關聯性。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高教學會心理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副會長宋振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為題,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以及如何促進家庭心理健康。他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活動舉辦了以“家校共育、護航健康青少年”為主題的圓桌論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田敏,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徐凱文,北京中學小學部主管杲振洪圍繞家校共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揮的作用進行交流。專家表示,互聯網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為公眾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的認知度提供了方便;“內卷焦慮”“空心病”等熱詞已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標簽”,出現“空心病”的問題根源是缺乏感恩心、孝敬心、惻隱心、責任心等,家庭教育重在立德樹人;呼吁關注家長和老師的心理健康,避免將壞情緒傳遞給學生,在教育中務必將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我國數字科技迅猛發展,航天科工二院工會副主席任麗麗分享了名為《從數字看心理》的主題報告,從應用層面分享數字心理篩查的作用。
活動中,第二現場主持人蘭州市東郊學校政教主任趙莉通過視頻展現了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西路小學(蘭化四小)學生在學業壓力、親子關系、校園交友等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從學校層面關注心理健康、關愛青少年福祉的系列舉措。
活動現場視頻分享了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宏觀背景下,陜西省白河縣的村民在家庭心理健康建設方面的暖心故事。
在本次活動上,“家庭心理健康促進計劃”啟動。
(文中圖片均由中國家庭報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