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曾勇 黎磊 方杰
臘月初始時,粵贛兩地間,一條“鋼鐵巨龍”劃破蒼穹,急速飛馳。12月10日,京港高鐵贛州至深圳段正式開通運營。當日9時,首趟列車G4640次由深圳北站發車前往贛州西站。
10日,贛深高鐵正式開通。廣鐵集團供圖
贛深高鐵是八縱八橫國家骨干高鐵網干線——京港高鐵大陸最南段線路。隨著京港高鐵贛深段開通運營,南昌、贛州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時間分別由4小時42分、5小時32分壓縮至3小時30分、1小時49分。河源市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廣東全省實現“市市通高鐵”,省內全域步入“三小時經濟生活圈”。風馳電掣的“中國速度”將為粵贛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贛深高鐵線路全長434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
“贛深高鐵沿線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地貌多變,線路橋隧比重大,隧道、橋梁各占到4成多。”據廣鐵集團深圳工程建設指揮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龍建霞介紹,贛深高鐵對環水保的要求特別高。像廣東段共穿越13處生態敏感區,穿越5處飲用水源保護區,給施工在環保、水保、文物保護等方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項目建設各階段必須加強環水保工作,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龍建霞說。
其中的銀瓶山隧道全長9.813千米,穿越被譽為廣東“最美森林”之一的銀瓶山國家森林公園,環保要求極高。建設人員積極開展科技攻關,運用四新技術,不斷優化施工方案,減少山體開挖及林地占用面積,對施工排水進行嚴格沉降和凈化處理,全力保護一級水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采用CRTSⅢ型板式無砟道床;研發出接觸網腕臂安裝機器人,推進腕臂安裝的機械化和智能化……面對工程標準高、任務重、工程量大、難點多、工期短、施工環境復雜等狀況,贛深高鐵的建設借力了大量的新科技。
惠州北站是全路首個基于北斗技術監測監控體系的試點站。其以“北斗+5G”技術為核心,構建適用于高速鐵路的北斗應用云平臺,集成精準定位、高帶寬、低延遲、大通道等特點,能高精度呈現的二、三維地圖,實現設備數據云處理、鐵路移動作業人員的全過程位置管控,大大提高線上作業的安全系數。
贛深高鐵開通,粵東北、贛南地區將全面融入全國高鐵網絡。廣鐵集團供圖
贛深高鐵開通后,粵東北、贛南地區將全面融入全國高鐵網絡。“贛深高鐵開通運營,將使沿線主要城市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將大大加快了沿線城鎮化進程。預計高鐵開通幾年內,贛深高鐵沿線各城市都將成為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深圳市委黨校教授謝煜說。
“我們這里的特色農產品種類多、品質好,特別是臍橙,那在全國都是叫得響的品牌。”贛州市的信豐橙之源合作社果農說,臍橙作為當地支柱產業,種植人數很多。但由于當地交通運輸不便,以前農戶們都是靠“提籃小賣”或“自產自銷”的模式,銷路和銷量都不甚理想,如果再遇上惡劣天氣,那就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搭上贛深高鐵的“快車道”,信豐臍橙等一批“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土疙瘩”將變身“金餑餑”,山貨出山更便捷。
對比武廣高鐵沿線投資情況,專家預計贛深高鐵通車5年后,粵港澳大灣區將有3000億元投資到高鐵沿線城市,將大大提速沿線城鎮化進程,加快沿線加工業發展。交通條件的巨變讓鄉村振興提速,也讓沿線的百姓在通往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日子越過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