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舒霞 魏彩云
12月6日,水產種業及健康養殖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十七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以下簡稱“論壇”)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行。麥康森、桂建芳、劉少軍等10位院士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參與論壇,共商中國水產種業的創新發展。
(峰會現場。 攝影 劉偉)
“‘良種良養’是水產業的核心,‘良種’是水產業的龍頭,‘良養’是水產業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水產業面臨良種數目偏少、良種覆蓋率低、水產種業與規模化養殖及推廣脫鉤等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水產業的發展。我們要打造以‘政府+大型企業+科研團隊’的全新模式,三方協同發力,發展現代水產種業,建立水產‘良種良養良銷’模式,促進與良種良養良銷相關的科技創新攻關、基地建設、企業建設、市場建設,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為我國水產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科研技術的發展水平,將決定我國水產種業的進展程度,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技術攻關,是實現種業振興的重要手段。”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秘書長崔利鋒表示。
“廣東省水產品的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95%以上。”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誠摯邀請更多的院士專家落戶廣東,并表示將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南沙區區長董可表示,近年來,南沙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突出“規模化”集聚、“集約化”發展、“科技化”引領、“綠色化”升級,加快實施“灣區種業燈塔行動計劃”,打造現代水產種業創新發展高地。
據南沙區委副書記段德海介紹,近年來,南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工作取得較好發展。去年,南沙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如在漁業方面,全區水產養殖面積近11萬畝,去年水產品總量達15.4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0.04億元,養殖面積和產值均居廣州市首位。“接下來,南沙要打造涉農貿易雙循環節點、大灣區農業創新產業基地、灣區種業燈塔和現代都市農業典范。”他說。
記者了解到,南沙水產品優質品種產量、規模化養殖大戶位居全市各區之首,農業總產值排名全市第一。落戶了劉少軍院士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海大集團“南沙工業化SPF育繁養現代漁業綜合產業園項目”等一批平臺項目,創建“灣區現代種業研究院”,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已經出苗投產。
本次論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南沙區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誠一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廣州南沙現代農業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南沙區農業農村局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