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唐 芳
王亞平將再次進行太空授課的消息一出,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們了。
“激勵青少年選擇自然科學或者工程科學作為終身職業,對于航天事業人才隊伍的補充非常重要。”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太空授課幾乎是航天大國的必開課,不僅能在孩子們心中播種航天夢想,還可以讓公眾進一步了解航天對于國家工業、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可以做許多地面做不了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讓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極大興趣,對太空有更深刻的認識。
各種有趣的太空實驗
在國際空間站實驗架的孵卵器中,有一個專為學生進行生物課學習的小培育室,他們可將小植物和動物放到里面,觀察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生長和發育。
其中,有一項小學生設計的實驗,是觀察太空失重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生們選取一些植物或植物的種子,將它們分成兩組,一組在自己學校的教室里生長,另一組放到空間站的小發育箱中。除重力環境不同外,兩組植物的光照、水和營養素供應等條件都相同,學生們可以比較地面和太空植物各自的發芽率,生長的快慢、大小,了解失重對它們的影響。
國際空間站還曾有一門為中學生開設的生物課,研究一種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小蠕蟲。學生們將小蠕蟲分成地面對照組和太空實驗組兩組,仔細觀察、記錄蠕蟲的生長過程和繁殖后代的情況。
各種形式的太空教育
國外曾開展過一項名為“中學生地球常識”的教育計劃,學生們委托航天員將一臺數碼相機帶到太空,安裝在國際空間站艙內的玻璃窗上。
通過網絡,學生可操縱安裝在空間站上的這臺特制數碼相機,在太空中選取最佳視角拍攝地球,再通過網絡傳回地面。學生們看到自己親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脈,興奮不已。他們還有機會從太空拍攝地球污染情況,從而對環境保護有更清晰的認識。
“與載人航天器上的航天員進行視頻通話也是太空教育的一項內容,意在鼓勵學生學習和從事科學事業。”龐之浩說,航天員攜帶業余無線電臺上天與地面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通話,幫助全球的青少年了解奇妙的宇宙和空間計劃、搭載實驗、太空生活等問題。
在許多國家,該活動是完全免費的公益性教育活動,教育部門、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團體都可以提交通話申請。
目前,僅國際空間站就進行了700多次業余無線電通話活動,共有40多個國家、數百萬學生參與。我國組織了4次青少年與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的通話。參與通話的學校一般要在當地業余電臺愛好者的幫助下在校內設立一個臨時地面站,當國際空間站從舉辦地上空飛過時,大約有10分鐘時間與地面通話。天地通話給青少年帶來無窮的樂趣,并提高了他們的交往意識、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
延伸閱讀
太空實驗,孩子們也有機會參與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面向全球進行直播,王亞平再次變身“王老師”為孩子們進行太空實驗。
其實,在國內外進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實驗中,孩子們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青少年參與太空實驗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5種。
一是參加專業的研究實驗。科學家進行太空實驗時讓一些學生負責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二是為學生設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學生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自己提出實驗課題進行實驗設計和實施,收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最后寫出實驗報告。
三是參加載人航天工程活動。一些是為了航天工程任務的需要,讓學生參加硬件或軟件的研制;另一些是學生創意大賽中的獲獎項目在載人航天器上進行實驗。
四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實驗。學生們在教室完成模擬太空相應條件的實驗,或者進行空間站上專業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的實驗,目的是通過對比地面實驗和太空實驗的結果,讓學生們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動。航天員在太空進行簡單有趣的太空實驗,并將它拍攝下來,做成視頻教材,提供給學生,以便進行航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