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蒲海溝最深區域的奇特水母。 上海交大供圖
中新網記者 許婧
記者6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由上海交大深部生命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肖湘帶隊的上海交大“四人深海科考團隊”,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結束了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深淵科考任務,5日順利返航抵達三亞。本航次中,上海交大深部生命國際研究中心團隊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了8次下潛作業任務(2次萬米級、3次9000米級),包括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以及人類首次抵達雅浦海溝8919米深的未知區域;采集并處理了200多個位點珍貴的深淵樣本,包括水體、沉積物、巖石和宏生物,測量了一系列環境參數,為研究深淵生態系統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和寶貴的數據。
除肖湘外,上海交大“四人深海科考團隊”還有三位年輕的成員,他們分別是上海交大海洋學院研究員張宇、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王寅炤和助理研究員趙維殳,其中后兩位是1988年出生的“85后”。這次科考,四人分別下潛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底部東西坑及南北坡。在此之前,肖湘與兩位潛航員抵達了雅浦海溝8919米深的未知區域,這是人類第一次到達該區域。經過TS21-1與TS21-2兩個航段,上海交大的科研人員先后8人次進行了深淵級大深度科考工作,其中有兩人到達過海洋最深點,這在國際上各高校中尚無先例。
漂亮的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沉積物樣品。 上海交大供圖
“在雅浦海溝底部,我們發現并捕獲了海參、海星、海葵、海綿等宏生物,高密度的宏生物也暗示沉積物與水體中豐富的微生物。盡管人類從未到達,但我們還是觀測到了人類活動(垃圾)的影響。”肖湘表示,他們還在馬里亞納海溝西坑底部通過誘捕的方法,捕獲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鉤蝦,采集了海參等樣本,“我們發現,無論是宏生物個體大小、還是宏生物密度,萬米海溝都低于9000米及以淺區域,但整體上這里絕不是生命的禁區,人類活動對海洋最深點的影響也時時可見。我們主要的工作還是圍繞深淵微生物展開,后續將結合實驗室模擬培養等研究回答生物多樣性、生命起源與邊界、氣候變化影響、污染物降解等重大科學問題。”
13小時以上的深潛及隨后24小時以上的樣本處理……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對于“四人深海科考團隊”來說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戶外多么陽光明媚,王寅炤的工作都是在4℃的低溫冷庫中完成的;張宇從8月11日出海,到12月5日靠岸,海上工作時長近4個月;趙維殳在航次中做了幾百個樣本高壓培養,四個高壓泵都是壞了再修。長期重復機械操作等使得張宇、趙維殳兩位女科學家的手指、手腕、腰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疲勞損傷,但她們一直堅持樣本的高標準處理保存。下潛工作期間,每天有約1.5-2小時的科學報告會,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科學家、潛航員、船員交流經驗、碰撞思想,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大家共同觀看了幾十小時的深海原位視頻及照片并加以分析,學習海上現場工作經驗與設備的使用,承擔相應的職責。
交大四人組奮斗者前合照(從左到右分別為肖湘,王寅炤,趙維殳,張宇)。 上海交大供圖
上海交大深部生命國際研究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團隊,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資助,提出并圍繞深海“高壓生命共適應”學說開展協同攻關。中心也是國際深部生命研究唯一的國際科學家群體組織,2021年主持評選了全球5篇2020年度發表的優秀論文和2名深部生命學術新星。作為本次航次共同首席單位,團隊與參加航次的其他科學家達成共識,系統性地持續開展馬里亞納海溝環境與生態研究,圍繞深淵科考,協力攻堅深淵地球系統的形成與演化、生命起源與環境適應、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倡議以“自愿遵守,自覺踐行”為原則,建立深淵科考標準化平臺體系,以實現深淵科考樣本和數據的長期保存與共享,支撐圍繞深淵的國際大科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