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實習生 聶穎穎 通訊員 關耳
“土壤生萬物。它忠于職守,千萬年來默默地為人類奉獻出糧食和其他許多財富……”舞臺上,昏暗的燈光中,一個年過半百、身著簡樸的男子趴在辦公桌上一筆一畫地寫著一則日記。
12月4日晚,西南大學博物館報告廳,一部情景劇《大地之子》正在上演。舞臺上這位寫信的男子就是中國土壤學奠基人、曾蜚聲國際土壤學界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大學侯光炯教授。自1996年病逝,他已經離開25年了,每年校園里都有各種紀念活動。
演出現場,侯光炯考入南通甲種農業學校時的一幕。西南大學/供圖
一生鐘愛土壤 他被譽為“大地之子”
侯光炯畢生致力于創建和發展土壤科學理論,在常年深入農村生產第一線的過程中,開拓性地建立了一套獨特的土壤肥力理論和研究方法,開創自然免耕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先河。古稀之年還到四川宜賓的長寧縣農村蹲點研究,一干就是18年,直到病逝。
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情景劇“透露”了20世紀三十年代侯光炯在考察土壤時曾遭遇土匪搶劫的故事,當土匪奪過侯光炯沉甸甸的背包發現只是一包包土壤標本時“大失所望”。還有侯光炯利用出席國際土壤大會機會,游歷歐洲各國考察,啟程回國時,已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回國游輪上,侯光炯剃光頭發以明志……
“這全是真人真事,沒有半點編劇創作成分。”西南大學校史館副館長、作家鄭勁松說,該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侯光炯院士那種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那種對土壤科學的執著信仰依然令人動容,現場不少觀眾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情景劇背景中,展示了一張照片:簡樸的農家土屋里,一把竹椅、茶幾、木桶,一雙沾滿泥漿的筒靴、一雙布鞋、一頂草帽,一個老人一邊洗腳,一邊拿著放大鏡凝視桌上的草苗和土壤!
“這張照片記錄了年逾古稀的侯老從田間歸來的情景,和一個普通的鄉下老農沒什么差別。”鄭勁松介紹,這張照片不僅入選了百件紅色珍檔,也被收入了重慶市檔案館的慶祝建黨百年專題“重慶記憶展”,至今看上去也令人淚目。
終身心系人民 他是“富有的窮教授”
侯光炯于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由于在科研和人才培養上的卓越貢獻,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給予的諸多榮譽,但他卻把這些榮譽視為“欠人民的債”。
他在日記中寫道:“得到的越多,欠人民的債就越多,債是要還的,我這輩子,人民給我的太多了,只有拼上老命才還得清啊。”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他總是夜以繼日地拼命干。在蹲點的歲月里,他的時間表上從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常常工作到凌晨3點半。
侯光炯被人稱為“富有的窮教授”。他的收入不少,可卻總是缺錢,甚至看起來有點窮,是怎么變“窮”的呢?鄭勁松說,侯老特別“愛”捐錢,還特別“愛”賠錢。
侯光炯耄耋之年忘我工作。西南大學檔案館/供圖
在情景劇中,再現了侯光炯“賠錢”的真實故事。當年,為推廣自然免耕法,他向采用該法的農民承諾:“如果減產了,我來賠償。”可減產的事也發生了。他對助手說:“該賠多少就賠多少,絕不能讓農民兄弟吃虧!”寒冬臘月,他和助手親自登門賠錢。后來了解到,減產不是由于耕作技術,而是個別農戶把供應的化肥拿去賣了。助手們很生氣,要去追回賠償,侯光炯卻勸阻了他們。
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并重獎10萬元。侯光炯在大會上當場宣布:“這10萬元我一分錢也不要,將它全部用作農業科普博物館的建設和辦免耕技術培訓班,讓這筆錢再為國家做貢獻。”他去世后,沒有將存款留給子女,而是設立了土壤學青年獎勵基金。
12月5日是聯合國同意設立的第八個世界國際土壤日,大學生們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向老院士致敬,今年也是《大地之子》原創校園情景劇的第四次上演。
“這是一堂真實的情景思政課。”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館長竇運來說,“之所以每年都要演出這部劇,我們就是要把‘四史’融入校史,深入挖掘校史紅色資源,打造原創校園文化精品,為思政課更加接地氣提供生動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