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2021年11月26日上午,安徽省合肥高新區舉行30年發展座談會暨未來產業發展啟動大會。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出席并致辭。他說,30年,合肥高新區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滄桑巨變,書寫了一部大擔當的奮斗史、大跨越的成長史、大創新的創業史、大貢獻的拼搏史。今天的合肥高新區,已經成為勇立潮頭的發展標兵、活力迸發的創新樂園、商家必爭的投資福地、充滿激情的奮斗沃土。
創建安徽第一個“發展特區”
在2021年6月15日舉行的合肥高新區“光榮在黨50年”老黨員老干部座談會上,合肥高新區黨工委原書記、管委會原主任湯寶昌將一件“拓荒牛”雕塑捐贈給了合肥高新區管委會。這頭“拓荒牛”,是科技部授予湯寶昌的為國家高新區初創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獎。退休后,湯寶昌極為珍愛這件雕塑。看著這頭揚蹄向前、呈奔跑姿態的“拓荒牛”,湯寶昌會常常想起這三十年來合肥高新區篳路藍縷、開拓創新、埋頭苦干的崢嶸歲月。
“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里還都是大片的農田。很少有人會想到,30年后,這里會變成安徽創新的最前沿陣地。”湯寶昌說,高新區的變遷,來自安徽人對科技創新的夢想和憧憬。“從美國硅谷開始,世界上涌現出很多科技園區,安徽,尤其是合肥,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所以大家在想,安徽什么時候也能有自己的高科技園區。”
建設初期的合肥高新區
1988年,合肥科技工業園批準建立,成為合肥乃至安徽第一個開發區。1991年,國務院批準合肥科技工業園等2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區正式誕生,成為全省第一個“發展特區”。
20世紀90年代初,對于高新區發展的方向,其實也有一些爭論。有的地方的高新區不顧項目質量,什么菜都往這個籃子里裝。而湯寶昌從一開始就堅持高新區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果在高新區,100家企業里有50家甚至60家都是傳統產業,那還叫高新區嗎!”1991年,安徽省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成為全省第一家經當時省科委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今,全省五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都在合肥高新區。
1991年合肥高新區正式授牌
明確了方向,高新區開始大膽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科技特區型”管理體制。“這套管理體制、包括九大政策體系,極具突破性和探索性,讓高新區成為全國熱議的焦點,不少省外城市都來我們這里學習。”高新區原副調研員程波回憶。
“為了解決建設資金的困難,我們大膽設想并創辦了合肥科技開發實驗銀行,這是全省第一家股份制、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機構。”有了充足的資金,高新區的建設持續加快,“我們只用不到100天時間,就完成了新建區2.2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創造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湯寶昌說。
合肥高新區黨工委原書記、管委會原主任湯寶昌向合肥高新區管委會捐贈“拓荒牛”
科技創新“沿途下蛋”
合肥高新區從一開始就積極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1992年,由中國科大、合肥高新區等聯手建設的合肥高科技廣場,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會員制方式進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和服務的高科技產品和信息的集散地。
“這個廣場雖然地理位置不在高新區,但是享受高新區的優惠政策,所以吸引了不少科大師生,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就是其中之一。”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原副主任王存書說,為了給劉慶峰和初創中的科大訊飛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合肥高新區讓他們正式入駐高新區,訊飛就這樣在高新區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三十年來,一代代科大師生走進合肥高新區,在這片熱土上放飛“科技報國”的夢想。潘建偉、郭光燦、杜江峰三位院士的團隊分別在合肥高新區創辦了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成為中國量子產業高地上的“三駕馬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說:“2009年,我們來到高新區,他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為量子科技的產業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9年時,知道量子的人還很少,但高新區一直在關注這個領域。我們抱著敢于試錯的心態,主動上門服務,提供無償支持,讓團隊最終落戶到了高新區。”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程羽說。
如今,中國科大高新校區已經迎來了首批新生,待全部建成后,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將與中國科大先研院、量子創新院等一起,形成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創新閉環,成為安徽乃至全國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中科大高新園區
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的建設,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我們有致力于原始創新的大科學裝置,有‘沿途下蛋’的新型研發創新平臺,還有大量企業研發主體和雙創基地,形成了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和企業的完整鏈條。”程羽說,高新區將繼續面向未來科技和未來產業,打造未來科技城,進行新的儲備和布局。
滾動式開發,現代產業體量迅速增大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是合肥高新區建區以來不變的使命。建區之后,萬燕電子、美菱空調器、合肥三洋洗衣機、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等一批技術水平高、產業規模較大的項目入駐高新區。到1995年,高新區企業已達395家,基本形成高新產業體系。
“從一開始高新區就采用滾動式開發的方式,成熟一塊,開發一塊,而不是天女散花似的。”高新區原調研員艾相義說。
1993年,有省領導贊揚高新區說,“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安徽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2005年,省市提出“工業強省”和“工業立市”戰略。合肥高新區把發展戰新產業、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強作為主戰略,格力、大陸輪胎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始入駐園區,讓高新區體量迅速增大。
如今,合肥高新區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家電、汽車兩大傳統產業,以科技服務業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即“421”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布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超過75%。
“十四五”期間,高新區將加快打造“4312”產業工程,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經濟、以光伏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經濟、以精準醫療為核心的健康經濟和以高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服務經濟,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務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及大健康一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000家。
合肥高新區未來產業發展啟動大會
2020年,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高新區塊掛牌,推出“自貿區服務專窗”“自貿區人才綜合服務平臺”等一批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舉措;同一年,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在高新區成立,成為歐美同學會在全國率先建設的第一個區域性創新創業創造中心……在安徽自貿試驗區首批10大標志性建設成果中,合肥高新區有量子司南、長三角海創中心、自貿貸等3個事項入選其中。
剛剛發布的合肥高新區《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顯示,合肥高新區將以打造“世界量子中心”為目標,堅持前沿科技突破和遠景需求牽引導向,推動未來產業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鏈全流程整合,進而構筑“1+3+X”未來產業體系。到“十四五”末期,高新區將打造全國未來產業發展的示范區和樣板區。到2035年,高新區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未來產業高地。
(圖片由合肥高新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