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十三五’期間,全國登記新選育茶葉品種51個,獲得授權植物新品種權72個,品種支撐產業發展作用突顯,全國茶園良種化率達到68%。”11月25日,在杭州召開的2021年國際茶葉大會暨第三屆國際茶學院所長會議上,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阮建云介紹道。
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茶葉學會聯合主辦。會議重點圍繞茶文化、茶產業和茶科技統籌發展進行研討,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坦桑尼亞等亞洲和非洲多個主要產茶國的科研機構負責人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介紹了本國茶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情況。
阮建云作《中國茶產業及科技發展報告》時介紹,通過科技創新,“十三五”期間,茶園減肥減藥等綠色生產技術在全國茶區得到廣泛應用,茶葉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茶葉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并逐步走向智能化;速溶茶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制備等茶葉深加工技術取得新突破,茶葉已拓展應用到食品、保健品和日用品等領域。
此外,“十三五”期間,我國茶產業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保持世界第一,產業效益明顯,在山區農民脫貧攻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采茶工短缺的產區占比越來越高,現有生產方式依賴大量勞動力投入,茶園生產資料成本逐年增加,茶葉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茶葉利潤將出現天花板。
“破解這些難題,亟需改變生產作業方式,發展茶葉高效節本田間生產技術、名優茶機采機制技術、茶園作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以及茶葉加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促進茶葉生產從依賴過量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向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轉變。”阮建云建議。
阮建云分析道,茶產業急需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茶葉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等生產投入品的不合理施用對環境,如土壤、水源等的累積影響可能將在未來凸顯,茶葉加工過程中能源的不當選擇和茶葉深加工過程中有毒有害溶劑的使用都有可能對茶產品和周邊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對此,阮建云表示,解決這些問題,需通過選育高抗、高肥效品種,研發茶樹綠色高效低碳栽培技術、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深加工產品綠色提制技術以及茶產品質量安全快速、低成本、精準檢測技術和茶葉中農藥殘留、重金屬元素、環境污染物的風險評估技術等,以保障茶產品質量安全,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與會專家表示,伴隨著我國茶產業向中西部的快速轉移,新產區茶業發展將面臨新的技術問題。當前茶葉產業普遍存在的名優茶機采率低、茶葉質量安全隱患等突出問題,以及茶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需求,都難以靠某個領域的研究群體、某單一方面技術突破來解決,客觀要求不斷加強茶學各學科方向和領域間協同創新,通過多學科、多領域聯合攻關,提出綜合和集成的解決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