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在近日召開的甘肅省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座談會上提出組建創新聯合體,組織省內外玉米制種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業創新資源,實現玉米種質資源原始創新重大突破,產出一批突破性玉米新品種,推動河西國家玉米育繁制種基地振興,守護好農業“芯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玉米又是我國產量僅次于小麥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居秋糧作物之首,玉米不僅是重要的飼料作物,還是食品、化工、燃料、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
發展玉米生產,種子是基礎。
甘肅省具有建成高水平現代玉米制種基地的科技支撐、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甘肅屬于干旱和半干旱農業區,常年氣候干燥,降雨量小,晝夜溫差較大,氣候條件獨特,非常適宜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
“尤其是位于甘肅西部的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黃灌區,具有優越的灌溉條件,適宜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玉米制種基地。”甘肅省副省長張世珍表示,經過多年努力,甘肅省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數據顯示,甘肅省2020年玉米制種面積129.6萬畝,產種5.46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5.6%和59.7%。其中,90%銷往黃淮海、東北等26個省份,保障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
發展玉米制種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但制約因素也比較突出,比如,還存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相對滯后、種質創新和育種技術相對薄弱、企業競爭力不強,育種創新能力較低、土壤質量下降嚴重、生產環境隱患多等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制約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戴景瑞認為,要旗幟鮮明地開展種業聯合攻關體制機制的創新,打造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引領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機制。
長期擔任著甘肅省內首個種子行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敦煌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首席專家戴景瑞,見證了敦煌種業在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對于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產學研融合體系的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通過前期大量論證,甘肅省認真梳理制約甘肅玉米制種發展的產業問題、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集中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合作,提出了構建以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敦煌種業)為牽頭單位的創新聯合體。
同時,聯合體聚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張掖金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先鋒良種有限公司、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國內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企業,為聯合體開展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實踐基礎。
“組建聯合體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一批支撐甘肅省鄉村振興的重大玉米新品種。”張世珍說。
到2023年,甘肅省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機制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能力顯著增強,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領軍性創新企業,形成以育種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企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育種體系與品種測試體系,基本建成與現代種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制種繁種基地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顯著提升甘肅省種業在全國的位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