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不斷下降,大片湖面變身綠洲草原,湖中的千年石島落星墩“水落石出”。 袁汝晶 攝
中新網記者 袁汝晶 李韻涵 姜濤
初冬時節,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不斷下降,大片湖面變身綠洲草原,湖中的千年石島落星墩也“水落石出”。
日前,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發布消息稱,鄱陽湖已進入低枯水期。24日,中新網記者前往江西省廬山市地標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建落星墩,探秘這座屹立千年不倒的水中孤島。
隨著鄱陽湖枯水期的到來,落星墩則得以重現全貌。 袁汝晶 攝
鄱陽湖是季節性湖泊,豐水期煙波浩渺,落星墩大部分浸于水中;枯水期部分湖底露出,落星墩則得以重現全貌。記者前往落星墩之時,步行穿越一片綠洲草原,便直達落星墩。
“落星墩在五代十國之前就已出現,唐宋時期陸續有建筑在島上出現,島上目前能看到的建筑都是在古建原址原貌的基礎上修繕的。”對落星墩研究多年的原廬山市博物館書記查小榮表示,落星墩歷史悠久,并且島上古建筑雖歷經風霜,但至今依舊保存完好。
中新網記者在落星墩上看到,島上僅有一座牌坊、一間禪院、一個觀景臺以及一座古塔。禪院大門落鎖,但通過窗戶間隙依稀可見曾經的生活痕跡。禪院兩側有階梯可通往位于禪院中間的平臺,在此遠眺可見遠處鄱陽湖的主要航道船來船往,近處草原綠洲茫茫一片,不時還有候鳥飛過。
圖為落星墩島上的一座牌坊。 袁汝晶 攝
島上的七級寶塔是落星墩上的最高建筑,內部有樓梯可達塔頂,但塔內樓梯狹窄,僅可供一人通過,登至塔頂依稀可見已經蒙灰的禪文印刻在墻上。
在鄱陽湖豐水期,落星墩大部分島體是在水中任湖水浸泡及風吹浪打,但小島依舊屹立了千年不倒,島上古建也保存完好,究竟有何原因?
“經專家考證,認為落星墩是燕山造山運動的產物,島體是沉積巖,密度較大不易風化。”查小榮解釋稱,島周圍有一圈石頭建造圍墻,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吹浪打的侵害。
“很早之前就聽說了落星墩,一年當中有大部分時間浸在水中,現在恰逢枯水期便過來看看這個神奇的古建筑。”來自浙江并在九江工作數年的呂先生對落星墩慕名已久,恰逢枯水期便攜妻子一同前來游玩。
航拍落星墩全貌,島上的七級寶塔是落星墩上的最高建筑。 姜濤 攝
為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落星墩夜景燈光亮化工程已完成。夜幕降臨時,島上古建亮起明燈,猶如滄海明珠,吸引了許多游客拍照“打卡”留念。
“落星墩與廬山遙遙相望,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礎,之后會對落星墩上面的基礎設施進行保護以及升級改造。”廬山市環山文旅集團副總經理艾金波透露,落星墩的保護升級改造方案已基本形成,將串聯廬山與鄱陽湖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