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胡瑩潔
11月16日至17日,第五屆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會議(ICNAME2021)暨首屆國際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論壇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來自中國、俄羅斯、法國、挪威、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15個國家的95家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的著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會議。
會議圍繞智能船與自主船、綠色船舶技術展開深層次交流,探討加速推進船舶的智能化、無人化、數字化、低碳化等前沿創新技術,共同發起建立“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倡議,深化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技合作,共同推動國際船海領域科技進步。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俄羅斯馬林內特行業中心負責人亞歷山大·平斯基(Alexander Pinskiy)、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分別致辭。國際海事組織(IMO)海事安全部部長海克·德金(Heike Deggim)女士受邀參會并講話。ICNAME理事長、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夏桂華主持開幕式。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助理趙玉新出席會議。
高巖介紹了該校近年來在船舶與海洋領域的創新與合作情況,闡釋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希望大家能夠通過ICNAME合作平臺,加強智能船舶、綠色船舶領域科學技術攻關,攜手解決船舶行業低碳化轉型遇到的技術瓶頸,通過建設“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打造集國際化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國際化協同平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
亞歷山大·平斯基表示,在全球經濟和技術發展過程中,國際合作如今顯得至關重要。高校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對國際合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希望大會獲得更多成果,推動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的長期合作。
郭大成表示,當前世界船舶工業正發生超越傳統的技術更新和變革,智能化和去碳化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中國政府正全力推進“雙碳”戰略和“3060”目標。這次大會的召開將推進國際船舶工程領域專家學者在智能船舶、綠色船舶等領域的深度交流,希望為全球造船業、航運業和海洋開發產業帶來生機與活力。
開幕式后,首屆國際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論壇由俄羅斯交通大學校長亞歷山大·克里莫夫(AlexanderKlimov)主持召開,來自中國、芬蘭、日本、韓國、挪威、俄羅斯的與會代表分別對各自國家的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研究發展情況做了介紹,并共同呼吁國際海事組織(IMO)推動建立有關自主船的適用法規。會議中,亞歷山大·克里莫夫校長與夏桂華副書記共同發起了建立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倡議。
本次會議線下共設哈爾濱工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俄羅斯交通大學等多個分會場,線上則以中英雙頻道向全球直播大會盛況。
在為期兩天的會程里舉辦了國際船舶智能與自主航行技術論壇、綠色船舶技術論壇、船舶與海洋工程青年創新論壇等分論壇,共做報告31場。報告人就智能船舶現狀及發展趨勢、綠色船舶前沿技術的相關研究情況進行了分享,內容涉及自主航行船、綠色低碳能源等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行業需求及前沿科學問題。線下會場近千人參加,網絡直播播放量達到3000余人次。
本次大會由中國船舶行業協會、俄羅斯馬林內特海洋行業中心、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ICNAME)主辦,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俄羅斯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挪威科技大學、芬蘭薩塔昆塔應用科技大學、東京海洋科技大學、韓國首爾大學聯合承辦。
由哈工程牽頭成立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ICNAME),自2015年6月成立以來,經過五年的發展,現已有中、俄、新、法、英、日、韓、烏、葡、泰等近20個國家的70家理事單位和觀察員單位。該組織著力搭建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和加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知名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發展,為推動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及研究成果在工業領域的轉化與應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哈工程供圖)
關鍵詞: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