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經過十四年持續不斷地攻關之后,科研人孫欽亮和他的同事們迎來了重要時刻。
近日,騰躍直播旱稻測產評比現場會在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臨沂市莒南縣舉行。這場極具標志性意義的現場會宣布了孫欽亮在當地試驗基地種植的旱稻喜迎豐收——經過測量、收割、脫粒、稱重、去雜、水分測定等多道工序之后,對旱稻實收測產結果顯示該基地每畝旱稻產量達727.9公斤,這表明旱稻畝產量不比水稻少,且經濟效益高于傳統水稻品種。
孫欽亮擁有兩個身份,一個是科研者,醉心于旱稻改良實驗與品種選育;另一重身份是莒南騰躍種植合作社創始人,屬于鄉村振興浪潮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創業者。
莒南是一方紅色的熱土。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中共山東分局舊址、山東省政府誕生地,都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因此,這里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
作為土生土長的莒南人,孫欽亮告訴記者,莒南縣栽培水稻歷史悠久,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大面積種植,但由于缺乏良好灌溉條件和豐沛水源,水稻在莒南縣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在研究了當地的氣候、土壤等各方面先天優勢后,他決定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試種旱稻。某種程度上,他不得不這樣干,因為旱稻雖然節約了大量水源,但一般的旱稻要比水稻的產量低很多,因而,老百姓不愿意種植。
對旱稻進行改良試驗,選育高品質高產量的節水抗旱稻,孫欽亮深知:單打獨斗難以成事。為此,他引入并組建了以日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原院長李玉華為帶頭人的科研團隊。
他們常年待在田里,從早到晚忙碌著,希望“創業者+科研者”通力合作能選育出優質的旱稻品種。
十四年努力沒有白費。如今,他們研究的旱稻“騰躍-裕豐”系列自主育種不僅具備了早熟、優質、抗病、抗倒、高產特征,還可一年兩作,在小麥或大蒜、馬鈴薯收獲后的6月中旬直播早稻,到10月中旬收獲,不影響下茬小麥的播種。同時,他們育成的新品系,夏播畝產達到500公斤左右,得到農民兄弟的青睞。
“許多農戶已經開始認識和接受了節水抗旱稻,旱稻種植深入人心。”這一改變,讓孫欽亮倍感興奮。他表示:“我們正大力推廣建設富硒大米種植基地、旱稻種植基地,發展旱稻產業,已在臨沂市、日照市及其周邊地區種植達5000余畝。”
此外,他們已從品種、栽培模式、間套輪作等方面強化技術集成,提高種植效益,形成了穩定的種植制度。同時,他們還與稻米品牌企業對接,建設了座花堂、曬衣臺、廣亮門等十多個雜交稻旱種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技術應用。
將優質稻米種出來,并不是產業鏈條的結束。
孫欽亮還與當地農業合作社簽訂合同,實現規模化種植后,在當地興建稻谷倉儲加工車間,通過興辦加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建立集水稻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完成大米加工、銷售,形成了從原料基地到工廠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訂單種植不僅保證了稻米品質上好,也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孫欽亮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抗旱能力強、病蟲害率低、高品質高產量的稻種種遍全國,將安全、優質的稻米端上全國老百姓的餐桌。測產會的結果意味著,他距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