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王燕 陸人杰
面對復雜的疫情形勢,如何把疫情防控工作精準落實到位,在“黃碼”市民診療需求和疫情風險管控之間做到兩全其美,江蘇常州有一個好辦法。
陸人杰攝
11月15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常州市搶建的“黃碼”醫院——橫山橋人民醫院采訪了解到,自11月6日該院開診以來,已接診患者超200人,轉診10多人。
整合醫療資源,開設診療“特區”
常州市衛健委主任、黨委副書記何小茜介紹,常州疫情發生后,在全市流調人員夜以繼日的排查下,部分市民因附近區域有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停留、活動,健康碼在第一時間調整為“黃碼”。
疫情之下,“黃碼”意味著他們與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存在時空上的接觸,需要做好居家隔離或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防控措施。但在“黃碼”市民健康監測期間,免不了會有一些診療需求。
如何盡力減少疫情對市民正常生產生活的干擾,切實滿足患者醫療需求?
常州市衛健委不折中、不將就,更不以“綠碼”市民暴露在疫情風險下為“代價”,快速整合全市醫療資源,搶建符合疫情管控要求和滿足醫療需求的診療“黃碼”醫院,也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隔離管控患者指定就診醫院。
11月3日,常州市衛健委果斷決策,選擇了一家相對遠離市區、有一定的隔離救治經驗、符合疫情管控要求的二級甲等醫療機構——經開區橫山橋人民醫院,連夜就地改建成“黃碼”醫院。
“我們接到上級通知后,立即號召院內醫務人員連夜行動,一邊有序轉移改造區原有病人,一邊進行區域清理和改造。同時,市衛健委調配的設備、人員迅速到位。僅用兩天,就建成了‘黃碼’醫院。”橫山橋人民醫院院長張中華說。
陸人杰攝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常州共有3萬名醫務人員全力阻擊疫情。為了快速建成了“黃碼”醫院,全市10家醫療機構合力下好一盤棋,選調46名醫務人員增援,共同組成了涵蓋肺病、腦病、兒科、新生兒科、內分泌科、腫瘤科、骨傷科、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等的全科診療陣容,設立53張住院床位。
陸人杰攝
這些抽調出來的醫務人員當晚接到通知,第二天清晨就進入“黃碼”醫院,并經由院感專家和醫政專家進行了集中培訓后,當天下午14點就正式開診。
用何小茜的話來說,“這個火速改造的‘特區’醫院和這支全市集結的‘特區’醫療隊,從籌備到開診,只用了三天時間,這為疫情之下的管控區人員就診跑出了‘常州速度’,更是為快速阻斷疫情的傳播鏈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再造診療流程,實現“閉環”管理
常州搶建“黃碼”醫院,關鍵在于有效阻斷疫情的傳播鏈。但是,“黃碼”醫院收治的病人,病種較雜,輕重不一,如何讓“黃碼”醫院成為“黃碼”市民的“安全區”?
在何小茜看來,籌備伊始,除了硬件和人員協調準備充分,就是要進行診療流程的再設計,包括院外轉運流程和院內分診、就診流程等,這些對于防止院感、切斷傳播鏈、發現感染者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陸人杰攝
“我們對于有診療需求的‘黃碼’人員由社區專車送來醫院,就診結束后聯系專車回社區,實現‘閉環式’管理。”張中華說,院區醫務人員隨時關注有無滯留人員,及時上報醫院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門。
“黃碼”醫院對于確需住院,則由醫務人員全面負責住院后的診療和生活所需。如需轉診,通過院內專家組討論確定、報市指揮部同意后,即可轉診到市內指定醫院進一步治療。
“黃碼”醫院開診的第三天深夜,外科門診來了一位75歲的“黃碼”胸悶患者。
陸人杰攝
經檢查,原來這位患者以前有肺氣腫,平時又抽很多煙,此次是咳嗽造成的氣胸,左肺壓縮超過75%。“黃碼”醫療隊專家組專家一致認為:必須立即行胸腔閉式引流。
但是,這對于匆匆組建的“黃碼”醫院來說,需用的物資尚不齊全。這時,物資調配組、后勤保障組發揮了重要作用,迅速從市里調了兩套引流裝置送到醫院,及時完成了手術。
2天后,這位老人經CT復查,左肺完全復張,拔除引流管。現在,患者已出院。
11月12日,一位33歲的“黃碼”男青年因為高熱、腹瀉,來到“黃碼”醫院就診。
在就診過程中,該患者突發胸悶不適,院內專家組會診并報市指揮部后,立即將其轉至本市承擔封控、管控區危急重癥患者搶救治療任務的市腫瘤醫院急診,經過冠脈造影發現,患有冠脈血流緩慢。目前,正在治療之中。
“我們‘黃碼’醫院,并非是一座‘孤島’。目前,除了擁有一支聯合醫療隊外,全市醫療機構都是‘黃碼’醫院的堅強后盾,為封控區市民就診提供了及時、便捷、高效的技術和專業支持,為疑難急重患者對接轉診專科醫院打通了救治‘通道’。”何小茜稱。
常州面對疫情“高壓“,依靠科學精準應急,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鏈,筑牢了戰疫中最關鍵的“防線”, 更是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創出了可復制的“黃碼”醫院成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