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雙減”大潮下,一些傳統學科類培訓也悄然變身“素養課”“表達課”“閱讀課”。這些換了名字、換了形式的校外培訓,還是學科類校外培訓嗎?
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各地在細化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工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進一步提高分類鑒別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指南》明確要求,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工作應遵循三方面原則:堅持從嚴規范,堅持科學嚴謹,堅持統籌協調。《指南》要求各地建立專家鑒別制度,依靠專業力量,確保鑒別工作的科學性。而且,專家鑒別需尊重學科規律和教學規律,綜合培訓項目的實際情況,立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出客觀、公正、獨立的專業鑒別意見,確保科學與嚴謹。
如果地方鑒別工作出現困難或爭議,則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提請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研究裁決。各地要注重典型案例研究積累和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指南》特別強調,要結合校外培訓的實際情況,從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評價方式等維度進行綜合考量、科學鑒別。
此前,上海市通過上海市培訓協會向校外培訓機構征集課程案例,并邀請各方專家對這些課程案例進行剖析,對一些邊界模糊、定義不清的典型案例進行會商研討。
比如,某機構對《英語閱讀與表演》項目提出鑒定申請。專家組根據機構提供的培訓材料、課件等材料,結合鑒定指標中培訓目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評價方式等維度進行綜合判斷后,認為該項目以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為目的,強調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英語能力,并以英語詞匯、語法的學習為主要內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內容重合。同時,學生主要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跟著教師反復操練,強化記憶英語詞匯與語法。因此鑒定其屬于為學科類。
浙江省也開展了這樣的鑒定。金華市婺城區首場學科鑒定對申請的《科學探索—瘋狂博士》做鑒定。《科學探索—瘋狂博士》課程鑒定意見是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雖然與教材有相關性,但不強調知識導向,也不是為考試而開設。該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而不是以試題、知識點的講解以及重復練習為主。該課程對學生的評價也以表現型的評價機制為主,不涉及學業類和學科類考試成績相關的內容,認定該課程屬于非學科類培訓項目。
《指南》指出,如果培訓項目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一是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習成績服務;二是培訓內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內容;三是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習、授課和鞏固練習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擬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范、互動等為主要形式;四是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總體考慮是從嚴把握,重在看校外培訓項目否是圍繞上述學科展開,是否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等,強調要根據培訓項目實際情況綜合研判。”上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