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11月12日,在“聯合國糖尿病日”來臨之際,由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文秘宣傳組指導,中國家庭報社主辦,中華護理學會糖尿病護理專委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改變糖尿病專項基金協辦的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國E起來”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直播活動在北京舉辦。
直播活動分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為“科普傳遞,助力健康中國行動”;第二篇章為“同心同行,護航健康中國建設”;第三篇章為“擁抱2030,共筑健康明天”。三大篇章循序漸進對糖尿病的預防、治療及護理進行了全面科普。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助力“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這一理念落地落實,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是重點。一方面,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層面持續發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落地基層。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郭立新表示,糖尿病是由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以糖代謝為主的糖代謝異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認知上,人們常有誤區。例如經常有人說“別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實,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吃糖與糖尿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如果長期攝入過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飲料等,會導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謝疾病發生的風險。糖尿病與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關性,長期攝入過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會明顯高于健康飲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發生并做好糖尿病管理,一定要貫徹‘三級預防’的方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指出。“三級預防”中的一級預防是指在一般人群中開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對糖尿病防治的知曉度和參與度,提高社區人群整體的糖尿病防治意識;二級預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篩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時進行健康干預等,并加以規范化管理,使他們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級預防是全面控制2型糖尿病,預防其并發癥導致的殘廢或早亡,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
“在多年臨床反饋中,我們發現中國糖尿病患者有自身特點。如碳水化合物攝入比例高,依從性受治療方案復雜程度影響大,普遍存在血糖達標率低、心血管并發癥高發等現狀。”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介紹,其中,公益篩查項目和基層醫生能力提升項目已連續開展五年,截止到2021年10月,共計在全國篩查約206萬人次,培訓基層醫生 3000多名,助力基層內分泌科室建設的“藍色縣域”項目,覆蓋全國1200個縣區的近1900家醫院。
中日友好醫院護理部主任趙芳認為,在對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護理中,家庭的作用舉足輕重。在家庭中,要求患者個人做好健康記錄,同時引導家人發揮監督、支持作用,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緒,最終目的是遵從醫囑提高用藥依從性,避免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她推薦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監測日記,不僅可以記錄血糖變化,更重要的是為醫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見的問題和誤區。
(中國家庭報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