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鄧泳怡
藍灰色的小臉,大大的眼睛,灰色的體毛、黑色的雙腿以及白色的臀部和尾巴,育幼箱中的黑腿白臀葉猴寶寶好奇地打量著人群。11月10日,黑腿白臀葉猴寶寶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以下簡稱長隆)的長隆靈長類研究中心首次亮相,這是國內首例人工繁育成功的黑腿白臀葉猴寶寶,今年7月出生。
黑腿白臀葉猴。長隆供圖
黑腿白臀葉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野生數量不足1000只,多種因素導致其數量不能恢復,通過人工干預讓其數量增加是目前相對有效的方法之一。
“對于猴寶寶而言,一點小感冒或者其他小疾病都是致命的。”長隆保育專家陳思明說,“由于黑腿白臀葉猴幼崽存活率較低,而且國內相關研究和成功案例也很少。為了保障猴寶寶成功存活,保育團隊借鑒了食性相近的川金絲猴育幼經驗,針對葉猴特殊的生理結構和消化方式,摸索出了一條白臀葉猴科學保育之路。”
黑腿白臀葉猴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比較怕冷,所以冬天時最緊要的是為其做好保溫。它的采食比較特殊,保育團隊特意在樹葉基地種植了冬青、女貞子、板藍根等中藥藥材。
黑腿白臀葉猴。長隆供圖
“種群管理最為關鍵。黑腿白臀葉猴何時配偶、何時產仔,這都是我們關心的話題。”陳思明告訴記者,“一旦發現黑腿白臀葉猴懷孕了,我們就啟動育兒方案,配置保育人力、物力。特別是育嬰箱,必須具有高效的過濾殺菌功能,以及精準的溫度、濕度控制。”
讓初生的猴寶寶吃得好、吃得健康可是頭等大事,一點也不能忽悠。以猴寶寶喝的奶粉來說,保育團隊創新性地采取在人工乳中加入活性乳糖酶及母體腸道消化酶,避免猴寶寶出現乳糖不耐受癥,保護好它的腸胃。
“猴寶寶出生已過百天,正處于喝奶與轉換固定食物的初級階段。”保育員為猴寶寶喂奶時,先用潔凈的溫水為它清潔口腔,“這是為了維持猴寶寶消化道微生物環境穩態,以免引起腸胃疾病”。最近廣州的天氣平均是20多度,猴寶寶每天早上都要曬上一小時太陽,促進骨骼生長。
“猴寶寶出生前一個月的體重增長比較緩慢,近兩個月采取科學的保育措施后,猴寶寶整個消化系統沒出現大的波動,這幾天平均增重4—5克,增長曲線正常。”陳思明說。
目前業界判斷人工繁育能否成功的標準之一是,動物能否存活3個月以上。“從出生到現在,猴寶寶已超過4個月了,還算是成功。它長到2歲時,我們會讓它回歸到族群里生活。”陳思明表示,對于瀕危動物的人工養育,除了保育動物健康成長外,最終目的應是讓動物能夠順利回到族群,適應族群生活,自由生長、繁衍后代。
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長隆靈長類研究中心已掌握了來自亞洲、中南美洲、美洲的各種瀕危猿猴物種的保育技術,突破了金絲猴、狨猴、長臂猿等動物的保育技術難題,育有種類數量全球第一的靈長目動物保育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