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在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綠色計算產業聯盟、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主辦的操作系統產業峰會2021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軟件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軟件工程教學專委會副主任廖湘科呼吁基礎軟件的標準化、模塊化、平臺化建設。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而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承擔著國內產業發展、自立自強的光榮使命。全面數字化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數字化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供給質量的核心力量,而基礎軟件就是數字化的‘拉法爾噴管’,正在由硬件的配套部件演變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平臺。”廖湘科表示,
近年來,國家通過戰略部署、政策牽引、資金扶持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提升基礎軟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尤其是在“新基建”、“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強化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及相關配套政策,一方面推動基礎軟件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建設的核心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強調基礎軟件的技術與生態要向下扎到根,做牢基礎,為高質量數字經濟發展起到長期、穩定的支撐作用。
廖湘科指出,我國基礎軟件在各個行業高度分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平臺,軟硬件技術難以實現共享,造成了行業內、行業間煙囪林立,嚴重拖慢了數字化進程,業界已經越來越迫切的需要標準化、模塊化和平臺化。作為基礎軟件的基礎,數字世界的基石,產業界呼喚新型的操作系統出現。操作系統原子化基礎服務解決架構設計、可信、互連、實時、大數據和智能處理等共性支撐問題,場景化組件承載行業應用在操作系統上的沉淀與固化。原子化基礎服務+場景化組件平衡“通用”與行業“專用”的關系,匹配各式各樣“軟件定義系統”對操作系統的訴求。操作系統的創新推動基礎軟件發展,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質量。
對此,廖湘科建議:
第一,包括操作系統在內的基礎軟件的健康、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完善行業治理、合理軟件價值評估、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軟件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全方位的推動,才能充分調動我國廣大基礎軟件工作者包括開源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推進開放創新、協作創新,在基礎軟件領域走更高水平自主創新之路。
第二,開源開放是軟件技術創新,特別是發展操作系統這類基礎軟件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開源、參與開源、支持開源,發展操作系統,聯合做大做強是當前最為可行之路。當前國產操作系統大量基于國外上游開源社區做二次開發,大量的軟件開發人員都是在國外的開源社區貢獻,我們需要構建植根于中國的開源社區,培養良好的土壤和環境,為產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地。
第三,我們需要構建操作系統統一的根社區,形成創新合力,從分散進攻變成凝聚力量攻關,避免根社區的分化及碎片化。同時,統一根社區需要開放治理,能夠廣泛吸納全產業鏈力量,在合理的社區治理框架和機制下,有機協同,最大發揮各方合力。
“操作系統產業經過十幾年探索,我們深知建立自主軟件生態體系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特別需要統一行動。我們希望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依托各位軟件同仁,爭當技術創新的先鋒、生態發展的鋪路石,共同譜寫中國軟件發展最難寫、最壯麗的新篇章。”廖湘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