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為代表的一組大型藝術裝置亮相上海天文館。
《引力》
這些作品是館方特別邀請數位中外知名藝術家為上海天文館量身打造的“天文”主題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矗立在天文館室外中心區域的不銹鋼雕塑作品《引力》,由日本藝術家郡田政之(Masayuki Koorida)打造,直徑11米,高度10米,由12個鏡面不銹鋼橢圓球體組成,它們相互吸引、牽扯,仿佛要向四周迸射,但似乎有一種力量將它們向中心拉扯,組成一個穩定的平衡結構,旨在表現宇宙空間中天體的相互作用關系。
當觀眾走進雕塑,周圍環境、人、物的影像投射在不銹鋼鏡面中,也成為作品空間的一部分。
《朔弦晦望》
《朔弦晦望》是美國藝術家安東尼·豪(Anthony Howe)在中國的首件雕塑,它以中國農歷中的月相命名,將衛星(月球)、行星(地球)、恒星(太陽)的動向(運動本身及其光芒)抽離出來,將其表現為一種全新的動感雕塑。作品動感部分會因光線明暗而調整轉速,也暗喻月亮的陰晴圓缺是由于月球在不同位置反射太陽光而形成的。當葉片轉動的剎那,無數光斑投射在周圍,非常美妙。
《恒星—誕生、光明、耀滅》
由中國藝術家瞿倩梅帶來的《恒星—誕生、光明、耀滅》,采用大漆、硨磲粉、紅木屑、朱砂及一些礦物顏料和元素,運用坦培拉繪畫技法,繪制出恒星的核聚變反應(誕生)、持續燃燒(光明)以及坍塌過程(耀滅),通過畫面營造出亦真亦幻、似實如虛的效果。
《宇宙》
日本藝術家多田美波(Minami Tada)的作品《宇宙》用極其簡約、抽象的線條和形體表現無形無相的宇宙,讓人從中去思考領悟,獲得更多趨于感性化的自由發展空間。鏡面不銹鋼材料反射周圍環境的各種光線,如同宇宙不斷吸納恒星的光芒,加上表面的凹凸起伏,產生變化炫目的光,激發出更加豐饒的幻想。
《光的速度》
《光的速度》是美國藝術家米歇爾·奧卡·多納 (Michele Oka Doner)的作品,位于天文館“家園”展區入口處,營造出一種踏入天文科學探索之旅的儀式感。浮雕中大量的光線造型使人聯想到天光被吸入,入口如同相機鏡頭,縮小了光圈,減少了日常活動引起的靜電干擾,使焦點可以集中在展覽展示上。
雕塑《生命》
在室外的懸臂草坪上有一組雕塑《生命》還在緊張安裝中,它是由法國著名藝術家文森特·勒羅伊(Vincent Leroy )創作打造。作品最初的靈感來自小行星進入大氣后的變化過程,同時又受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有孔蟲的多樣形態的啟發,最終構建出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動態造型。
(上海天文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