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
養了一條“機器魚”
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
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卻笑稱自己是“浙大漁夫”
他就是浙江大學的李鐵風教授
近日,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
李鐵風分享了他們團隊
和一只魚的故事
馬里亞納海溝的獅子魚
給他們帶來了科研靈感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
機器人的外形
就是冷冰冰的鋼鐵
但是李鐵風和團隊研究的機器人
卻是柔軟的
他們的靈感來自于
馬里亞納海溝的獅子魚
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達6000-11000米
是全球已知的海洋最深處
但獅子魚卻可以生活在近萬米的海底
在這里,靜水壓高約110兆帕
接近于1100個大氣壓
相當于一噸重的小汽車全壓在指尖上
過去,高強度的金屬外殼
才能克服深海的極高靜水壓
而李鐵風團隊受到獅子魚的啟發
采用了“以柔克剛”的策略
讓機器人無需耐壓外殼
就能夠承受萬米級別的深海靜水壓力
通過對深海獅子魚的結構分析
團隊發現深海獅子魚
骨骼細碎狀地分布在凝膠狀柔軟的身體中
有助于其在高壓力環境下的生存與活動
團隊研制的仿生軟體機器魚
由軟體人工肌肉
驅動一對翅膀狀的柔性胸鰭
通過節律性撲翅實現游動
控制電路、電池等硬質器件
則被融入集成在凝膠狀的軟體機身中
通過設計調節器件和軟體的材料與結構
實現了機器人無需耐壓外殼
就可以承受萬米級別的深海靜水壓力
這款科研成果
在今年年初成為了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的封面文章
更在國內外科研領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在海洋最深處
養一條擁有神秘力量的“機器魚”
其實,早在2019年
李鐵風團隊研制的仿生軟體機器魚
就已經成功在馬里亞納海溝坐底
這款機器魚
形似一條深海獅子魚
長22cm,翼展寬度28cm
大約為一張A4紙的長寬
2020年
團隊又克服了新冠疫情
和極端惡劣天氣影響
進行了多次海試
在一次深海游動試驗中
為避開超強臺風
團隊在南海上漂了好多天
夜里海況條件突然轉好
他們就在凌晨的窗口時間
開始了緊張實驗
團隊成員李國瑞說
“凌晨三點鐘,我們在主控室里,
一分一秒地等待機器魚在海底啟動。
當看到成功完成預定游動時,
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數年的艱難探索取得了里程碑式進展。”
對此
李鐵風也十分感慨
“理想的火焰要經得起‘潑冷水’,
我們經歷了十年的
‘能推公式能搬磚,
睡過地板暈過船’的生活,
當最終我們看到紙上公式變成真,
海底機器動起來時,
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用不懈努力把自己感動到哭,
這感覺,真的很爽。”
未來軟體機器人
將應用在星球或深空探索
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
李鐵風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我們還有一個對于未來的設想,
就是怎么樣把這種軟體機器人,
應用在星球或者深空的探索中。”
騰訊科學WE大會是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大會
2013年至今已舉辦9年
全球頂尖科學家在大會上
分享最值得關注的
科學突破和前沿思想
將科技創新轉化為
有利于社會的積極力量
促使“科技向善”
許許多多的科研工作者
都奔赴在星辰大海征途上
可能你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但他們所投身的事業
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向每一位奔赴星辰大海的
科研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