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11月6日下午,第三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開放·信任·合作”。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復,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地區熱點問題頻發。這屆論壇聚焦“開放·信任·合作”,正當其時,毫無疑問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應對事關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挑戰,需要全球科技界積極倡導無國界、無障礙、無歧視的開放科學精神和理念,加強科學知識交流和技術創新合作,以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有效行動,提供系統性、高質量的解決方案,有效去回應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關切。”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
科技大顯身手的同時也帶來嚴峻挑戰
“科學技術和創新正在改變我們理解和影響世界的方式,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其變革潛力,引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在視頻致辭中強調,只有通過開放、信任和合作,采取多方利益相關聯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回顧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他指出,科學家們依靠前所未有的探測能力,精細入微的研究手段,人工智能的有力驅動,取得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發現粒子,實現量子優越性,打破核聚變,使用腦機接口實現意識控制,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
“這些突破標志著人類科學研究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對基本科學問題的認識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科學技術不斷跨界融合,加速迭代升級。”侯建國說,然而,我們也看到科技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的同時,也還面臨很多嚴峻挑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科技界和全社會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侯建國強調,面對事關全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全球科技界應攜起手來,不斷擴大開放,增進信任,深化合作是唯一可能的出路和解決途徑。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也指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日益嚴峻,只有不斷突破地域、組織的界限,以戰略眼光、開放視野、寬闊胸懷,推動全球范圍內廣泛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科技合作交流,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在增進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凝聚共識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是全世界科技專家學者相互學習、彼此互鑒、共同創造的成果。特別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開放與合作創新日益普遍。李曉紅認為,只有不斷推動開放才能更好促進交流合作,讓創新潛力充分釋放,讓創新源泉奔騰涌流,讓創新成果實現共享。
在李曉紅看來,團結互信是開放包容的基石,也是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的前提。
“無論是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健康等眾多世界難題,都需要各國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在增進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凝聚共識,從而匯聚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信心、智慧和力量,為服務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李曉紅說。
萬鋼也表示,我們應積極倡導開放科學理念,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機制,營造開放、合作、共享的科學文化,促進知識、數據、成果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有效的流動。聚焦前沿科技領域,推動成立國際科技組織,建設開放共享的國際創新合作網絡,構建開放共享生態。我們要組織實施重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動大科學設施開放共享,匯聚各國科學家智慧,圍繞基礎前沿和全球性重大問題共同開展科學研究。
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協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論壇還同步舉辦世界數字經濟論壇、開放科學與開源創新發展論壇、中小企業國際創新合作發展論壇以及女科學家論壇4個主題論壇和系列青年前沿科技論壇。
(文中圖片由中國科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