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鄒承魯星”。11月2日,“鄒承魯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編號為325812號小行星命名為“鄒承魯星”,從此,我國科學家鄒承魯院士的名字進入宇宙星空,鑲上了太空星辰。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供圖
鄒承魯先生是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為我國率先實現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并闡明了胰島素分正確折疊的分子機理,創立了“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學說。
“鄒承魯星”是2008年1月3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1月3日晚,科研人員將望遠鏡對準巨蟹座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她離地球1.9億公里。后續,該星得到了萊蒙山巡天、斯特沃德天文臺、泛星計劃等多次觀測證實,并進一步計算出她的精確軌道,符合國際上新小行星獲永久編號所需的條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2012年4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該星325812號永久編號,并確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2019年6月,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名將325812號小行星命名為“鄒承魯星”,于2020年1月9日正式通過國際批復。
“在太陽系中,地球、火星、木星等大行星都沿著各自的軌道繞日運行。‘鄒承魯星’處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將按照自己的路線和步伐繞著太陽運行,周而復始,在宇宙星空之中閃耀。”趙海斌說,“今天我們對‘鄒承魯星’的發現與命名,是該天體的研究、探測和應用的新起點。可以期待的是,隨著空間探測的不斷發展,未來很有可能會登上‘鄒承魯星’等小行星,去探索她的奧秘,開發她的資源,使之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