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10月29日上午,國新辦舉行自然資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介紹道,“十三五”期間新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5個千億方天然氣田、5個千億方頁巖氣田、311個大中型礦產地。
陸昊介紹道,在貫徹黨中央頂層設計,推動重大制度建設方面,自然資源部牽頭起草并報經中央研究審定、印發文件,建立了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天然林保護修復、林長制、嚴格管控圍填海、不動產登記、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濕地保護修復等10多項重大制度。
在強化重大基礎性工作方面,自然資源部探索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全面反映地下資源、地表基質、地表覆蓋和管理要素四個層面信息;統一自然資源領域的重要分類標準,統一用地用海分類標準,解決各類標準不銜接的問題;組織開展一批重大基礎調查和專項調查,精心組織完成了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已經公布;加大地質調查力度。
在穩妥推進重大改革方面,陸昊提到,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統一確權登記;落實空間規劃體制改革,解決以往規劃內容交叉重疊、執行時相互沖突等突出問題;推進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8個省級政府土地審批試點,解決審批周期長的問題;創新政策助力脫貧攻堅,通過跨省域調劑和省域內土地流轉,提供資金4400多億元支持脫貧攻堅,通過國土綠化、生態補償、生態產業助力貧困人口增收。
同時,自然資源部整治自然資源領域突出問題,努力止住新的問題,積極穩妥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針對“大棚房”、破壞生態環境建“私家莊園”、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一方面出臺政策,規范設施農用地管理,保障農村村民合理的宅基地用地需求;同時開展清查整治,深入摸排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歷史遺留問題的復雜情況,研究制定了上百條分類處置政策,將通過試點穩妥推進。針對無序圍填海,導致濱海濕地和自然岸線明顯減少的情況,嚴控新增圍填海取得明顯成效,同時也區分不同情況,分類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針對土地利用忽視存量的問題,通過建立機制,與地方共同努力,2018至2020年三年全國共消化處理批而未供的土地1041萬畝,處置閑置土地290萬畝,這也是“十三五”全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