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28年前的深秋,剛剛在病床上度過81歲生日的吳學周迎來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黨申請,同意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學周終于實現多年的夙愿。
1983年1月1日,吳學周正式向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時的他年逾八旬,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有0.03。不到千字的入黨申請書,他戴著花鏡,拿著放大鏡一字一字,足足寫了3個晚上。
他還特地找來黨的十二大文件匯編,反復學習黨章,特別是其中總綱和黨員兩部分,學習得特別仔細,并對秘書劉永懋說:“我要按照黨員的條件去做,老劉你要幫助我啊!”
吳學周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他深刻地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心懷救國之志,留學時期時刻關注祖國命運,學成后毅然回國。他總結我國科學事業走過的坎坷道路和自己一生的經歷,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實現“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理想。
1980年,在吉林省政協的一次會議上,吳學周說:“共產黨、毛主席救了我,拯救了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廣大知識分子也獲得了新生。”
吳學周是一位特殊的“兩院院士”。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吳學周就憑借在分子光譜領域的成就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并受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吳學周任物理化學所所長,1955年被推舉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找到他,問:“毛主席提出要建設好東北,你們遷一部分人去那里怎樣?”已近天命之年的吳學周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他動員并說服了物理化學研究所30多名科研人員,從上海出發一路北上出關,來到長春,與長春綜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
到長春后,吳學周把主要精力花在了科研組織和管理中,這為長春應化所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選擇好研究課題,有一支訓練有素、具有高科學水平的研究隊伍,以及良好的試驗設施,這是吳學周主抓的3件大事。
在他的帶領下,長春應化所形成了包括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化與結構、有機高分子4大中心的綜合研究機構,在合成橡膠、塑料、稀土材料、電分析化學、有機結構、痕量分析、催化等方面取得諸多成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個、一等獎1個,國家發明和自然科學二等獎6個、三等獎10個……
在病床上,吳學周向黨組織表示:“爭取早日出院,更加積極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當得知所在的黨小組要開組織生活會時,他堅定地表示:“我雖然年齡大,但我是新黨員,我身體還可以,一定參加生活會。”
1983年9月26日,長春應化所九室、十九室黨支部第二小組全體黨員來到醫院,在吳學周的病房里開黨小組會。這是吳學周入黨以后第一次過組織生活。
一個月后,吳學周院士溘然長逝。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建設祖國到加入中國共產黨,縱觀吳學周院士的一生,“為黨奉獻,科學報國”8個字貫穿始終,表現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和赤膽忠心。
檔案 吳學周(1902年—1983年),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荷堯鄉荷堯村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31),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5)。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從事原子光譜、核燃料前后處理、激光化學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