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10月27日,國新辦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這是我國繼2011年以來,第二次從國家層面對外發布的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以中國理念和實踐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逐步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說。
基本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葉民強調,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過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
能源領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應對氣候變化,能源領域的清潔低碳發展尤為重要。白皮書指出,中國實施能源安全新戰略,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初步核算,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提升了8.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9.8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為44.7%,發電量達2.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以上。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楨說,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已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8%,對煤炭消費依賴顯著下降。截至2020年底,風電裝機規模2.8億千瓦、光伏發電2.5億千瓦,分別連續11年、6年居全球首位。
科技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白皮書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轉移轉化。
孫楨說,經多年努力,我國建立健全了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制度,提出了涵蓋5個大類36個指標的統計指標體系。在企業層面,出臺了24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組織開展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工作。
“下一步,將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推動建立溫室氣體數據統計核算、數據管理及履約長效機制。”葉民說。
白皮書還指出,科技創新在發現、揭示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中將發揮關鍵性作用。中國先后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技術推廣清單、綠色產業目錄,全面部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強化智庫咨詢支撐,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開展10余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重大專項,積極推廣溫室氣體削減和利用領域143項技術的應用。建立綜合性國家級綠色技術交易市場,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新工藝和技術等。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采取更有力度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充分挖掘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發展以及制度政策創新、各領域改革帶來的溫室氣體減排巨大潛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這將持續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葉民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