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王靖
隨著近期天氣逐漸轉涼,北雁南飛,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境內的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內迎來了美麗的“客人”,世界珍稀鳥類白鶴、東方白鸛等近萬只候鳥在此棲息停留,覓食嬉戲。
圖為近期過境內蒙古興安盟的候鳥白琵鷺。楊福生 攝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介紹,與以往不同,今年保護區多了些罕見的“朋友”。在秋季遷徙水鳥監測過程中,監測人員在濕地中發現了白鶴、東方白鸛、白枕鶴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的身影。它們或安靜凝望,或嬉戲打鬧,或低頭覓食,悠閑自得,給多彩的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機與活力。
圖為近期過境內蒙古興安盟的候鳥白鷺(左二)和紅嘴鷗(左一)。張振華 攝
據介紹,自9月中旬起,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遷徙水鳥秋季監測工作,范圍覆蓋了保護區核心區、重要濕地及周邊重要的鳥類遷徙地、繁殖地、停歇地。截至目前,共監測到候鳥30種近萬只。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4種,分別是白鶴、東方白鸛、丹頂鶴、白枕鶴;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灰鶴、白琵鷺、小天鵝和鴻雁。近萬只候鳥中,有白鶴35只,東方白鸛42只,丹頂鶴5只,白枕鶴14只。白鶴和東方白鸛的個體數量均達到了該種群全球個體數量的1%。
圖為近期過境內蒙古興安盟的候鳥白枕鶴。張振華 攝
鶴類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被看作濕地環境質量優劣的標志,是濕地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之一。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鶴類數量逐年增多,也標志著保護區內濕地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圖為近期過境內蒙古興安盟的候鳥群。楊福生 攝
近年來,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認真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保護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開展濕地生態修復;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愛鳥護鳥知識,提高群眾環保意識;加大巡查保護力度,為候鳥棲息提供安全條件。通過多年的努力,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濕地面積和功能逐步恢復,為候鳥遷徙提供了豐足的條件,為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