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本報記者 江耘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的加速融合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10月15日,在2021世界數字經濟大會暨第十一屆智博會主論壇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發表主題演講時說。
主論壇現場。
魯春叢認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5G+工業互聯網賦能千行百業深化融合應用的關鍵期。結合工信部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到2023年)》,新型基礎技術建設、提升產業水平、增強融合創新能力以及構建發展環境缺一不可。
5G優勢轉化為發展紅利
工信部數據顯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不斷壯大,2020年產業規模達到9164.8億元。目前,全國已培育100個以上具有行業特色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超過了7300萬臺,工業APP突破50萬個,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在世界范圍內,我國5G發展存在網絡、產業能力以及融合應用領先的優勢。制造業領域尤其為5G發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 魯春叢說。截至8月末,國內已建成5G基站103.7萬個,占全球70%以上,在生產生活領域的融合應用全球領先,網絡切片、邊緣計算、核心網云化等新型技術也正在加快商用。
2019年5月,中國移動攜手國內汽車鋁壓鑄件制造“隱形冠軍”愛柯迪,以5G SA專網+MEC規劃建設全國首個5G全連接工廠,落地5G數字車間、AI質檢、室內定位等15個應用。
“數智化升級以來,愛柯迪人均產值提升了12%,總體庫存下降10%。這只是5G賦能工業的一個縮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大春認為,今年5G正式開始賦能垂直行業,相關案例經驗已從樣板房向商品房快速轉變。
今年5月,工信部發布《“5G+工業互聯網”十個典型應用場景和五個重點行業實踐》,向更多行業和企業應用“5G+工業互聯網”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模式和經驗。
未來推進“5G+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點方向在哪里?對此,魯春叢表示,需要正視制造業數字化基礎薄弱,數據模塊共享較少,部分自動化設備被國外廠商壟斷等挑戰,做好問題盤點,更多深層次應用還要結合生產實踐打“長期戰”和“攻堅戰”
堅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底層的PLC、DCS控制等設備多數來自國外,50%的工業Pass平臺采用國外的開源結構,工業互聯網的新型技術設施支撐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論壇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如是說。
魯春叢認為,改善相關現狀,需要加快共性技術研發,特別是5G和TSN等新型網絡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推動芯片、模組及終端系統設備的產品研發和生產制造,特別是加快定制化、經濟型5G工業芯片模組產品研發。
“工業數字化、智慧化未來發展,要從嵌入式系統過渡至自主無人系統。”圖靈獎得主、國際著名嵌入式系統研究中心Verimag實驗室創始人約瑟夫·斯發基斯提出,類似無人駕駛的概念,從“單任務、單目標、單領域”轉至能協同處理多項任務的“反應式/主動式智能系統”,需要通過建立學科交叉的科學與工程體系逐步實現。
不久前,《浙江省推進數字經濟發展2021年工作要點》發布,提出到2021年底,數字經濟綜合應用上線運行,全省產業大腦數據中樞基本建成,選擇細分行業開展產業大腦應用試點,創建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200個以上,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初步構建,數字貿易管理服務平臺體系迭代升級。
“作為我國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操作系統,浙江藍卓自主研發supOS工業操作系統已開展廣泛應用。”劉文強認為,夯實底層芯片、軟件基礎的內功,國內企業的意識正在強化,具備發展優勢的區域也將涌現出更多方案,從而縮小區域之間的數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