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色澤鮮紅的果醬、氣味香甜的果酒、果實飽滿的水果罐頭……時下漸入秋季,在麗水市青田縣萬山鄉,上百畝覆盆子已停止掛果,但由此深加工的部分產品正持續熱銷。
近年來,萬山鄉興起覆盆子產業,但銷售方式較為單一,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自2017年4月作為浙江省科技特派員派駐服務萬山鄉,浙江省農科院食品科學研究所夏其樂副研究員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貯藏物流方面的技術手段,支撐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
“萬山鄉是當年紅十三軍游擊活動的重要根據地,還是解放戰爭時期浙江游擊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夏其樂表示,紅色可謂萬山鄉發展的鮮明色調,紅色文化與紅色果實是科特派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的重要抓手。
2018年10月,夏其樂赴萬山鄉陳吾寮村的青田縣先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查看黃精生長情況 受訪者供圖
多元探索 延長覆盆子價值鏈
地處浙西山區、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的萬山鄉,森林覆蓋率達到86.6%,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
2013年,萬山鄉開始有規模試種植野生覆盆子,至2019年,當地覆盆子種植面積超 1000畝。
“覆盆子形似樹莓,是食藥同源的植物,開花后結的果實會經歷青、黃、紅三種顏色。”夏其樂介紹,覆盆子由青變黃時,采摘曬干可入藥;由黃變紅時,可作為鮮果采摘。
夏其樂說,當地雖地處高山,但仍會受到梅雨影響,一度影響覆盆子晾曬效率。了解到該問題后,設計組裝了一條烘干加工線,確保藥用覆盆子的產量和質量,穩定了農戶收益。
位于萬山鄉孫闊村的五十步覆盆子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有150畝覆盆子,是浙江省農科院鄉村振興科技行動示范基地,通過探索多元銷售方式激發活力。
“每年春夏之交,通過開展覆盆子采摘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再為游客送上一袋由科特派設計的覆盆子禮盒,能起到不錯的傳播作用。”該合作社有關負責人說,經科特派指導釀造并做質量檢測,合作社每年通過釀造、銷售覆盆子酒增加收益數十萬元。
“當地鄉民遠離都市喧囂,過著農耕生活,讓人心馳神往。但是,魚和熊掌很難兼得。”夏其樂說,萬山鄉僅4000多人口,勞動力不足加之資金大量外帶,此前有不少良田荒廢。
為此,夏其樂充分利用萬山閑置山地,開展覆盆子標準化種植的技術培訓與示范推廣,三年內新增覆盆子種植面積200余畝。
“覆盆子鮮果在食品工業中可以用于釀酒、制作果醬等,對制備工藝有一定要求,科特派主要指導當地農產品開發公司與合作社開展相關工作。”青田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每逢覆盆子采摘期,企業與合作社會雇請數十名村民采摘,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和增收。
群策群力 激發山鄉產業活力
結合市場行情,萬山鄉覆盆子種植效益快接近上限,科特派協助業主嘗試多種經濟作物種植。2020年,萬山鄉陳吾寮村的青田縣先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設了面積10余畝的覆盆子林黃精種植基地,目前黃精長勢喜人。
去年以來,依托浙江省農科院的專家資源優勢,夏其樂聯合當地農業企業篩選出適合該基地種植的多花黃精,大蘿卜等農產品。“服務山鄉,單打獨斗不如群策群力,其中很重要的是要盤活專家同事們的資源。我們在推薦相關作物時,會考慮到后續銷路問題,幫助試種企業提前對接相關展銷農企,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夏其樂說。
近年來,萬山鄉黨委政府大力弘揚“浙西南革命精神”,通過建立革命紀念館,為鄉里的革命遺址立碑、掛牌,還原革命斗爭場景,修繕革命遺址,加大基礎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推廣紅色文化,引導紅色旅游,激發產業活力。
“今年以來,結合黨史和科技發展工作,我們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宣講農業科技發展成就和機技知識,目前已組織48名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專家微宣講’把黨史學習教育的講堂搬到鄉間、田野。”浙江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4月份,萬山鄉深厚的“紅色文化”,就吸引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經夏其樂協調對接,浙江省農科院食品科學研究所專家團隊于4月份赴萬山鄉開展紅色革命教育,并與基層黨組織簽署“結對共建”協議,計劃以食品所的技術全面支撐萬山鄉的農業發展。
“關注農產品生產、銷售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難題之外,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參與當地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幫助當地把‘紅色’產業做大。”夏其樂說,通過創新“結對共建”為抓手,研究所將更加系統、精準地開展科技服務工作,不斷提升科技強農水平,幫助培育能帶動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和新的增長點,高質量推進萬山鄉農業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