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堊紀研究》在線發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金昌柱延吉項目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論文中,該所博士保羅·拉米和來自中、美、日等多國學者聯合報道了在吉林延吉龍井組中發現的大約1.01億年前的一種新鱷類,并將其命名為新屬新種的龍山延吉鱷。
延吉化石點由金昌柱于2016年確定,位于吉林省延吉市龍山。研究人員在該地區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恐龍、鱷型類、龜鱉類等。本次報道的龍山延吉鱷是繼農安多皺紋鱷之后,發現于吉林的第二種鱷型類化石。龍山延吉鱷是一種中大型新鱷類化石,其額骨前端表面具有一個高出的楔形立面,一橫向的眶前脊具有凹槽橫穿,眼眶間沿中線有一中脊,下顳弓完全由顴/軛骨形成,拉長的下頜聯合由愈合的齒骨形成,下頜第四齒后齒列具有一齒缺。
相對于其他中生代生物群,國內中生代鱷型類的研究稍顯不足,主要原因是標本數量不足以及大多保存不佳。
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幾十年里,大量的形態學和分類學工作涉及生活在岡瓦納大陸的鱷型類中的南鱷類化石,而新鱷類受到的關注要小很多,但這一支卻與現代鱷的起源有很大關系。中生代新鱷類的研究對于人們了解新鱷類生物地理演變、新鱷類的屬種多樣性受氣候影響的程度,以及現代鱷類的起源十分重要。
此次,研究人員發現,龍山延吉鱷屬于新鱷類的副鈍吻鱷。目前為止,除了個別新屬種發現于北美和巴西,絕大多數副鈍吻鱷發現于亞洲地區。
副鈍吻鱷科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Konzhukova于1954年根據一件形似短吻鱷的標本而命名。之前大部分研究揭示,副鈍吻鱷類不屬于真鱷類,但該研究顯示,該鱷類屬于基干的真鱷類,后者包含所有現生的真鱷類屬種。這個發現對于了解原始新鱷類向真鱷類的演變十分重要。因此,新發現對于了解亞洲現生鱷類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延吉化石地點的脊椎動物生活在距今約為1.0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產化石地層為龍井組,該組地層主要是以灰紫色、灰綠色、紅棕色泥巖和砂巖交替組成的河湖相沉積,結合對發現的動物群中其他化石門類研究,研究者推測延吉地區在白堊紀中期是一個氣候溫熱潮濕、生物高度多樣性、河流湖泊遍布的生態環境。(崔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