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薛蔚教授團隊聯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姚旭東教授團隊,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磊教授團隊等國內8家中心的一項大樣本量研究,共納入了292例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306例血液樣本和23例腫瘤組織樣本,并隨訪了所有納入該研究、接受了新型內分泌藥物阿比特龍、靶向藥物奧拉帕利以及多西他賽和鉑類化療的患者治療效果,歷經3年,終成功繪就中國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樣本的基因突變圖譜。
該成果只需抽取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一管血”就可獲知患者前列腺癌特異性的基因突變“密碼”,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與藥物,從而最大化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國家綜合癌癥網絡雜志》上。該期刊是全球腫瘤診療主要參考指南。
據論文第一作者董柏君介紹,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中位生存時間不足2年,如何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時間,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與研究熱點。目前我國對前列腺癌基因流行病學的理解主要來自西方人群的數據,對中國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信息知之甚少。在臨床實踐中,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獲取困難,且存在創傷性,造成了基因檢測臨床應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越來越多的藥物獲批用于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療,如何精準選擇藥物,讓患者的生存時間最大化,是臨床醫生面臨的一個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薛蔚教授團隊聯合中國8家中心共同發起了此項研究。
該臨床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23例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樣本和同時期匹配的腫瘤組織樣本檢測到總體突變的一致性為91.7%。研究結果證實,在中國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高頻率突變的基因包括AR基因,占34.6%、FOXA1基因突變率達21.1%、TP53基因突變率為19.5%、CDK12基因為15.4%、BRCA2基因達13%。其中,CDK12基因的突變頻率明顯高于西方人群的5%-7%。研究表明,中國該類患者的基因突變譜確實與西方人群存在很大差異;也表明應用方便快捷、對患者傷害小的血液樣本的檢測方法準確可靠,獲得的基因突變信息可準確反映腫瘤組織的突變狀況。
臨床研究團隊的進一步研究證實,攜帶CDK12基因體系突變的患者接受阿比特龍治療的效果差;攜帶TP53基因或RB1基因體系突變的患者,如接受阿比特龍或多西他賽化療,療效均不佳。如攜帶DNA損傷修復通路相關基因突變,特別是攜帶BRCA2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奧拉帕利或鉑類化療的響應則更佳,無“疾”進展的生存期更長。
據薛蔚教授介紹,這是國內首個大隊列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基于血液液態活檢基因檢測繪制的基因突變圖譜,闡述了該類患者的基因突變特征,證實了基因檢測可以為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個體化的臨床治療方案指導,最大化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此外,研究還表明,通過方便快捷抽取血液樣本的方法進行基因檢測,即可準確反映腫瘤組織中的基因突變情況,可避免穿刺或手術獲取組織樣本給患者帶來的的創傷和痛苦。(孫國根 記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