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開發出一種納米顆粒,能將抗生素精準輸送到感染病灶,使抗生素的使用劑量減少到原來的1/6至1/7,從而減輕抗生素的副作用,并降低病原體耐藥性的發展。相關研究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界面》雜志上。
眾所周知,多年來,由于發病率上升、新感染的產生和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而研發一種新的抗生素需要到20年左右的臨床試驗。目前,藥物療法仍然是抗感染的主要方法。
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之一是研發抗菌納米雜化物。該方法有助于克服病原體的耐藥性,且不會對患者產生副作用。醫學研究人員認為,新型藥物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減少抗生素的劑量,減輕身體負擔并減緩微生物耐藥性的發展。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基于六方氮化硼(h-BN)和銀顆粒的新型納米雜化物具有很高的殺菌和抗真菌活性,利用它可將抗生素輸送到感染病灶。
該大學無機納米材料實驗室工程師克里斯蒂娜·古茲稱,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獲得100納米的六方氮化硼納米粒子,通過硝酸銀的紫外線分解將銀粒子沉積到納米粒子上,納米粒子的空腔中充滿了抗生素。服用藥物后,抗生素會在9天內逐漸進入體內。
她指出,使用銀粒子可產生附加的殺菌效果。比如,載有慶大霉素的納米粒子對38種大腸桿菌的菌株有效,將銀粒子附著其表面后,這一數字可上升到47種。另外,納米顆粒可以增加攜帶抗生素的負荷,同時很容易從循環系統滲透到組織和返回,從而確保將藥物不斷輸送至感染病灶。
克里斯蒂娜·古茲表示,新型納米雜化物能夠用比抗生素少得多的活性物質來消滅細菌和真菌種群。在某些情況下,劑量差異達到6—7倍。比如,慶大霉素抑制大腸桿菌U-122菌株的最低濃度為256毫克/升,而有相同藥性的納米雜化物在40毫克/升時就能達到類似效果。
據悉,新型藥物已經通過了對50多種細菌和真菌培養物的實驗室測試,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繼續對新的納米雜交物進行臨床前測試。(記者 董映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