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創新成果是海面上翻涌的浪花,那么為通向成功探路試錯、為未來可能性久久為功的科學實踐就是承托浪花的海洋。在創新活動中,讓過去的付出也得到應有認可,對激勵創新來說同樣重要。
春節前夕,任正非宣布在華為公司內部實行“回溯激勵計劃”,對兩類科研“雷鋒”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技術探索前期方向和價值不清晰,能夠克服資源不足等挑戰堅持開拓進取,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團隊和個人;技術探索存在多個路徑,證明所探索路徑不可行、幫助公司少走彎路的團隊和個人。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創新環境正不斷改善。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53萬件,同比增長17.1%,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仍然保持了創新活力。
然而在耀眼的成績背后,往往離不開眾多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團隊。科研道路上沒有哪一項創新是憑空出現的,激勵創新不僅要尊重立竿見影的智力勞動,那些久久為功,或是為創新成果開路架橋的科研人員也同樣值得尊敬。
創新是前無古人的實踐活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評價創新成果和科研人員的勞動價值“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對過去甘于奉獻的科研“雷鋒”給予精神和物質層面的價值肯定,可以減少創新活動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是對當下科研“雷鋒”們的鼓舞和激勵。華為的“回溯激勵”是創新主體在實踐層面上激勵創新的一次嘗試,也反映出創新主體對創新活動的認識漸趨客觀、全面——看似是在追認歷史,實則是保障未來。
回顧前幾次工業革命歷史,企業家和創新型企業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關鍵驅動作用,亨利·福特、約翰·洛克菲勒、史蒂夫·喬布斯等企業家都曾做出了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創新。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國正積極參與引領這一進程,重視對科研“雷鋒”的激勵,還需要更多創新主體重視“無用之用”,在實踐中探索,讓甘于坐“冷板凳”的人保持“熱心腸”。
當然,“回溯激勵計劃”是華為公司依據自己內部情況制定的激勵機制,從意圖來看無疑是一種正向嘗試,但并不意味著是唯一形式。一花獨放不是春,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在思考類似激勵機制時還應當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造更多不同形式的創新激勵機制。
唯有如此,才能百花齊放春滿園。(王 爍)
關鍵詞: 創新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