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一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1年執行的第一次航天發射任務,此次任務圓滿成功,標志著該中心新年度航天發射取得“開門紅”。
2021年,對中國航天來說,又是一個發射高峰年。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披露的宇航任務計劃:空間站開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多顆風云衛星將上天、年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2021年中國航天大事件頗有看頭。
空間站春季實施建造
縱觀中國航天2021年任務,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空間站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2021年春季,我國將首先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隨后將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我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1月17日,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北京舉行空間站任務試驗隊出征儀式。此前,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已經順利通過出廠評審,標志著空間站建造即將轉入任務實施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朱虹說,在天和核心艙任務中,該院承擔電源分系統、對接與轉位機構分系統、資源艙結構與總裝、總體電路資源艙電纜網的研制任務,同時還承擔測控與通信分系統的部分單機的研制任務。在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任務中,該院承擔對接機構分系統、電源分系統、測控與通信子系統及推進艙結構與總裝、總體電路推進艙電纜網等任務。
目前,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已完成各項研制、生產和測試工作;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任務產品完成了正樣研制,技術狀態受控。
隨著1月29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任務“開張”,該中心也披露了空間站任務的相關進展:目前,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飛船以及用于發射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測試,將于2021年執行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來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消息稱,該發射中心廣大科技人員將以遙感三十一號02組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為契機,進一步振奮精神狀態,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奮力奪取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勝利。
天問一號預計5月著陸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以來,已在奔火旅途中飛行近6個月。截至1月3日6時,該探測器飛行里程突破4億公里。
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任務一旦成功,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有能力進行火星表面巡視的國家。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杰說,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姿態穩定,預計將在2021年2月10日前后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預計將于5月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著陸。
長途跋涉7個月左右,天問一號只為與火星來一次親密約會。劉彤杰說,這個著陸點在古海洋和古陸地交界處,科學家認為該地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很有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學成果,這也是工程總體選擇這個地方進行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原因。
他還透露,我國行星探測計劃規劃了4次任務,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是第一次,已經發射實施,目前其他任務正在論證中。規劃的第二次是小行星探測任務,預計在2024年前后實施。第三次是2030年前后將開展火星采樣返回任務。此外,2030年前后還將有一次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即探測完木星和木衛4之后,還要飛往更遠的深空。
2021中國航天發射有望破40次
近年來,中國航天發射邁入高密度發射階段,年發射次數達到30次以上。其中2018年39次、2019年34次,連續兩年位列全球各國航天發射次數榜首。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略少于美國,但也有39次,與2018年持平。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稱,在這39次任務中,該集團獨占鰲頭,貢獻34次,占總發射量的87.2%。而2021年,該集團計劃安排40余次宇航發射。如果加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商業航天隊伍的宇航任務,2021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再創新高。
這其中,風云衛星家族將迎來新成員。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風云氣象衛星發射計劃,2021年我國計劃發射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2顆衛星,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期間還要再發射5顆風云氣象衛星。
據朱虹介紹,風云四號B星是風云四號系列衛星的第二顆。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風云四號A星,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風云四號B星在A星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風云四號A星、B星將實現更為靈活的雙星組網觀測,有望帶來高頻次天氣觀測能力的躍升。
風云三號E星是風云三號系列衛星的第五顆,將成為全球首個在晨昏軌道業務運行的極軌氣象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
運載火箭方面同樣值得期待。中國航天有這樣一句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前不久,我國運載火箭新型貯箱研制接連取得新進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集結國內優勢力量,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個3.35米直徑鋁鋰合金貯箱工程樣機、復合材料貯箱原理樣機,有望進一步減輕箭體重量、提升火箭運力。
一院專家表示,貯箱占箭體結構重量和空間50%以上,其內部加注的燃料占火箭總重90%以上。貯箱的減重對提升火箭運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鋁鋰合金的價格相對較高,目前世界航天強國主要將鋁鋰合金用于火箭末級貯箱上。給火箭末級減重1公斤,相當于火箭運載能力增加1公斤。”一院專家表示,后續,研制團隊還將進一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助力未來火箭結構大幅減重和運載能力的提升。(記者 邱晨輝)
關鍵詞: 中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