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電磁波寧靜區,是地球上除了戈壁、沙漠、冰山、原始森林等無人區外,環境電磁輻射最低的地區之一。穿越電磁波寧靜區,會有“與全世界失聯”的感覺嗎?
“您已進入‘中國天眼’電磁波寧靜區核心區”。穿行在貴州省平塘縣航龍天文小鎮周邊的柏油公路上,時不時會有這樣醒目的大牌子提醒人們,進入電磁波寧靜區保護最嚴格的區域了。手機一下子從信號幾乎滿格變成“掉線”狀態。
北京大學教授李柯伽說,通常情況下,現代人待在電磁輻射源——手機旁邊才會愉悅。穿越電磁波寧靜區,人體本身不會有特別的感覺,最大的感覺來自手機“失聯”。
“與全世界失聯2小時”,是你穿越電磁波寧靜區去“中國天眼”觀景臺往返途中的意外收獲。少數人可能會因此焦慮,但大多數人都會享受這擺脫手機束縛、告別城市喧囂的短暫“寧靜”。
這份“寧靜”,是為了給“天眼”觀測運行營造良好的電磁環境。20多年前,南仁東、彭勃等科學家到平塘縣大窩凼一帶考察時,當地村民家沒有家電、手機,環境電磁輻射水平很適合建射電望遠鏡。
為保障“中國天眼”全生命周期科學觀測的電磁環境,在國家有關部門和貴州省支持下,繼2007年居住在大窩凼的12戶村民搬遷后,平塘縣先后對核心區內各個村寨實施移民搬遷,關閉了核心區內及其附近的所有通信基站。
2019年4月1日,新修訂的《貴州省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保護辦法》正式實施,對半徑5公里的核心區、5至10公里的中間區和10至30公里的邊遠區,進一步完善保護制度和處罰辦法。
“離開幾代人居住的家,心里肯定戀戀不舍,但為了國家發展,我們必須支持。”大窩凼移民楊天覺說,老家封閉落后,搬離大山,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搬遷后,移民原先耕種的土地種上經果林,拆除房屋建筑的宅基地全部復墾復綠。如今的“中國天眼”電磁波寧靜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身在其中“與全世界失聯”,卻可以與大自然相擁。(記者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