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卒中日,制定此日的主要目的是為普及和推廣腦中風防治知識,降低腦卒中的危害。
腦卒中究竟有多可怕呢?世界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曾發布《全球疾病負擔報告 2013》,評估了 1990 ~ 2013 年間 188 個國家的死亡情況,列出了前十名的死亡原因:
始終位居排行榜前列的就是——“腦卒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因腦卒中而永久致殘。在我國,腦卒中已成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
腦卒中的發病大多是突然的,但也是可以預警的。通過視網膜微血管的檢查,可以對腦卒中風險進行有效評估。2月19日-21日, Fadi Nahab教授在國際卒中大會(ISC2020)Late Breaking Science 會場上公布了FOTO-TIA研究結果,該研究分析了視網膜微血管改變對輕型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鑒別診斷價值。
結論顯示在評估疑似TIA患者時,免散瞳眼底照片評估的視網膜微血管改變可作為鑒別TIA和腦卒中的獨立因素。視網膜微血管的改變為腦卒中提供了另外一種診斷方式的可能。
通過視網膜評估腦卒中風險的技術研究在我國也有很大進展。近日,國家柔道隊、蹦床隊教練和運動員通過Airdoc人工智能系統,分析血管和神經的異樣改變,評估包括腦卒中在內的幾十種健康風險。
如果在視網膜上有明顯的出血點,或在血管上發現交叉的痕跡,這種情況下需警惕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越嚴重,患上腦卒中的風險就越高。也就是說除了糾正不良的習慣,控制全身疾病外,也要每年做次視網膜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病變。
關鍵詞: 人工智能視網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