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fā)表一篇“機器人研究員的崛起”的物理研究論文稱,汽車裝配線上常見的機器人經過改造后,可以在化學實驗室內和科學家一起工作。該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算法相連,能夠在給定需要檢驗什么假設的情況下,選擇該開展什么實驗。
目前,在學術和工業(yè)研究實驗室內,自動化的化學裝置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它們與流線分析和決策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化學研究機器人是定制的,要求有適用于實驗室設備和分析儀器的專門接口,或者只有機器人使用的專門儀器。
最新研究論文通訊作者、英國利物浦大學安德魯·庫珀(Andrew Cooper)教授及同事描述了一種經過改造的機器人,它可以使用和人類化學家一樣的標準分析儀器,相當于使研究人員而非儀器變得自動化。該機器人采用激光掃描和觸覺反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xiàn)定位,而沒有采用視覺系統(tǒng)。因此,它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環(huán)境下操作,這有助于進行光敏光化學反應。其尺寸和人類相當,可以在傳統(tǒng)無改造的實驗室內工作。不同于許多只能配發(fā)液體的自動化系統(tǒng),這個機器人能夠以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配發(fā)固體和液體,擴大了它在材料研究中的實用性。
論文作者通過編程方式,讓該機器人探索各種假設,以提高一種聚合光催化劑的性能。結果發(fā)現(xiàn),該機器人在2-3天內便優(yōu)化了反應條件,而人類預計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到。論文作者認為,可以在傳統(tǒng)實驗室內,使用這個新研發(fā)機器人解決大量不限于光催化的研究問題。(記者 孫自法)
關鍵詞: 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