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通過對比分析兩種不同次型的相接雙星,發現了它們具有不同的演化路徑。這一最成果的取得,有助于理解相接雙星的形成與演化機制。
大熊座W型相接雙星是兩子星靠得很近且具有對流公共包層的強相互作用雙星系統,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科學問題。與同質量的主序星相比,這類雙星的小質量子星即次星,往往表現出半徑偏大和超光度。究其原因,如果次星已經演化,中心氫燃燒所提供的輻射能不足以抵抗引力收縮時,核心收縮所釋放出的引力能會導致恒星外層膨脹。亦或主星通過公共包層向次星轉移了部分能量,那么即便次星還處在主序帶,也會因為接收了能量而膨脹。
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錢聲幫研究員等人基于次星的這一特殊性質,搜集了117顆有光譜和測光研究資料的相接雙星。其中,48顆是次星表面溫度低于主星的A次型相接雙星,69顆是次星表面溫度高于主星的W次型相接雙星。通過對它們的次星“質-徑”“質-光”關系的對比分析,發現了這兩種次型相接雙星演化路徑的差別。
他們發現,這兩種次型相接雙星的次星分別與質量大于和小于1.8個太陽質量的主序星質-徑關系相似。而且,用主次星光度分別與同質量主序星光度做差,然后再對比兩種次型主次星光度差關系,發現只有W次型支持能量轉移理論。分析表明,A次型相接雙星可能經歷過質量比反轉,即當前的次星是初始大質量星,而W次型相接雙星可能經歷過一次或多次熱弛豫振蕩循環。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記者 趙漢斌)
關鍵詞: 大熊座次型相接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