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23日同時發表三項研究,報告了人類最新發現的6顆系外行星,它們繞3顆不同恒星運行。這些行星都是利用一項新技術發現的,行星質量約在2.6倍地球質量到0.5倍木星質量之間,運行軌道距離各自的恒星都非常近。
此前,人類搜尋系外行星的方式,包括利用狹義相對論、脈沖星計時法、直接成像法、重力微透鏡法、徑向速度法、凌日法等。而在過去的十年里,已經明確的一點是,在其他行星系統中,行星與恒星之間的距離,可以比太陽系中行星與恒星之間的距離近。
鑒于此,英國開放大學研究人員卡洛雷·哈斯威爾等人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用以識別可能存在這種近距離行星的恒星系統。當一顆行星近距離繞恒星運行時,行星大氣可能會被侵蝕——這一過程又被稱為消融——造成大量大氣消散。研究團隊先鑒定出了正在發生這種消融過程的恒星系統,之后采用傳統的行星尋找技術檢查這些系統。
利用新開發的方法,研究人員找到了他們研究的首批3顆恒星的行星。恒星系統DMPP-1擁有多顆行星:3顆可能為巖質的內行星,質量在地球的3—10倍之間;以及1顆質量與海王星相當的行星。恒星系統DMPP-2的行星其質量為木星的一半,繞其脈動變星運行一周的時間約為5天。DMPP-3是一個雙星系統,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2.6倍。這些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繞恒星運行的軌道遠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近。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最新技術用途廣泛,能夠利用相對少量的數據探測低質量行星——因為行星系統的特性已被推斷出來,這使之成為搜尋新行星的一種有效工具。(記者張夢然)
關鍵詞: 六顆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