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以“智測千里,數繪廣大”為主題的重慶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2019年年會在渝舉行,今年是重慶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成立40周年。國際歐亞科學院劉耀林院士表示,社交大數據與對地觀測獲得的數據相結合,能夠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
大數據輔助優化國土空間規劃
劉耀林院士以“大數據輔助國土空間優化的思考”為題作學術報告。他表示,大數據在優化國土空間中的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來自社交網、互聯網的大數據能夠更即時地展現人群的分布、聚集和離散。
國土空間規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國土空間進行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劉耀林介紹,國土空間規劃所使用的大數據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地面觀測網、監測網記錄生成的對地觀測大數據;二是來自社交網、互聯網的社交大數據;以及其他途徑收集的泛大數據。其中,對地觀測大數據表現的是地表空間格局特征,而來自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社交大數據則反映出人類活動的空間特征。
劉耀林認為,這些“大量具有時空標記、反映個體和群體時空行為的社交網大數據,能夠充分感知人群空間分布與空間流動,分析人群活動空間特征,為空間上合理配置資源、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等提供支撐。”
現有的測量方法在用衛星數據確定城市土地擴張方向的同時,經常使用夜光遙感獲得的燈光數據來反映人口活動的區域,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夜景燈光圖。夜光遙感數據在一般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平原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但受地形遮蔽等影響,對重慶這種山地城市的反映就顯得不那么準確。如果用手機生成的社交大數據來替換夜光遙感數據,就能夠更準確的反映該地區的人口分布和活動以及城鎮化發展水平,從而更準確的衡量出城市土地擴張與該地區人類活動的匹配程度,為后續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以人為本’是空間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劉耀林說,人群的分布、聚集、流動和聯系特征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是規劃用地分區、設計交通系統和城鎮體系的重要依據。他指出,為了積極地將社交大數據運用進國土空間規劃中,還需要強化人文要素的空間聚集、離散、軌跡和聯系等空間特征的分析技術,并確立相關技術的標準與規范。
不斷創新獲得數百項科技成果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張遠、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巡視員袁強、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重慶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岳順出席年會并致辭,并為獲得2019年度測繪地理信息優秀工程、優秀論文、優秀測繪技能標兵等榮譽的個人或團隊代表頒獎。
據介紹,重慶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成立于1979年,是重慶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交流平臺。目前,學會已擁有大地測量與工程測量、航測與制圖、“3S”、不動產測繪、教育、儀器裝備等6個專業委員會,團體會員314家,個人會員1000余人。成立40周年,學會培養了眾多行業技能人才,其中有2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科技攻關方面,配合完成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立項上百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數百余項,獲得國家專利、科技成果登記、軟件著作權登記、專著、高新技術產品數百余項,并聯合會員單位打造了院士專家工作站等一系列高端科研創新平臺。
通過研究創新,目前重慶建立了8.24平方公里的多源、多尺度、多時態的全景三維,能夠充分還原全市全域自然資源格局與城鄉風貌。下一步,重慶將現有的基礎測繪技術、生產、服務和管理進行調整、完善,圍繞全市經濟建設做好支撐保障。比如,挖掘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中的應用潛力,建立自然資源調查“一張圖”、“一個平臺”和“時空信息數據庫”。
重慶將探索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加速測繪地理信息與自然資源管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融合,打造全息空間測繪,轉型測繪采集方式、產品形式和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測繪服務能力。(記者 雍黎 實習生 全程鉑)
關鍵詞: 新型基礎測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