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是引領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下,最受社會關注的創新發展熱點就是人工智能。在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工智能與創新發展:理念、技術和市場”分論壇上,世界多國政商界領袖以人工智能為切口,共議創新發展的未來。
人工智能:重大的時代意義
塞浦路斯議長西盧里斯開篇就強調:分論壇主題正當其時,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他說。
人工智能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全世界現有的商業模式和生產力的組織方式。“這一過程是創新性的、顛覆性的。因為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就此擺脫日常瑣事的束縛。”亞美尼亞副總理阿維尼揚在發言時說。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人工智能和許多相關技術,如自動化、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以及機器人技術將在廣泛的領域和行業中被采用,為數十億人帶來福祉。”
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石油
“第一個人類基因測序投入幾十億美元、花了13年。但是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花費數百元即可完成。正是人工智能技術讓收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有了驚人的提升。”阿斯利康全球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蘇博科在談到人工智能的應用時說。
人工智能技術想要快速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今天我們都已經認識到,數據是新的石油、新的命脈。”盧森堡副首相施耐德在發言時強調。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創新要合作,成果要共享是時代的召喚。“我國的政府戰略是要加強盧森堡作為歐亞數據和數字連接中心的地位。”施耐德說。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數據至關重要,它是新人工智能時代的一個基礎設施。醫療診斷手段如今越來越發達了,但這一切發展的基礎其實是數字共享。當人們有意愿和其他人共享數據的時候,數據才有意義。而病案數據的匯集本身就形成了一種人工智能的資源。”
協作與創新:人工智能未來的關鍵
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而就業則是社會的重大議題。“想想100年以前,《霧都孤兒》里把孩子送到煤礦里挖煤的場景不復存在了。簡單工作被取代其實挺好的。不過,人工智能是做決策的,這就和簡單勞動力的取代不一樣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說。
人們對于未知的恐懼是天然的,人工智能究竟未來能做什么的隱憂也正源于此。樂高集團首席執行官倪志偉強調:“創造力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后才學會的。也許,它們永遠學不會。”
“除了創造力,還有判斷力。有許多的研究表明,在讀X光片還有病理學結果方面,人工智能其實比醫生的準確度更高。但是,最后做診斷和設計診療方案的是醫生。”蘇博科說。“或許人工智能像是個增強版的醫生,但卻不能替代醫生。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工作崗位還會不斷涌現。在醫療行業,就出現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新工作崗位。”蘇博科補充道。
未來很難預測,基于人工智能的未來更是如此,這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大挑戰。“有了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孩子就可能不需要學開車拿駕照了。外語課因為翻譯機而被取代。看醫生也不用跑醫院了,因為可以人工智能診斷和遠程就診。孩子未來要做的工作,可能是今天還不存在的工種。那我們教他們什么呢?或許,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準備好走一條非線性的職業發展之路。窄領域的技能可能會在未來被取代,但是協作能力和創造力卻永不落伍,而這才是決勝未來的關鍵,也是教育的重點。”倪志偉說。(李盛明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