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最新報告預測,在亞太地區(不包括東北亞和印度)衛星寬帶服務市場,來自數字電視廣播、消費者互聯網接入和企業帶寬批發的容量將從2022年的127.2Gbps增長到2026年的335.6 Gbps,復合年增長率為23.9%。
衛星寬帶容量需求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消費者互聯網接入和企業連接需求。最大的消費者互聯網需求將來自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市場。由于地面光纖或固定無線接入服務不足,衛星連接可以取代偏遠及其他地區的地面接入。企業衛星容量需求將由多種用例推動,包括災害應急管理、城鎮遠程連接、偏遠學校、采礦、石油和天然氣業等。
分析師表示,大型低地球軌道(LEO)和大中型地球軌道(MEO)星座以及下一代地球同步軌道(GEO)超高吞吐量衛星(VHTS)在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的出現,將推動衛星通信價格進一步下降。
以企業服務運營數量(SIOs)計算,SIOs數量將從2021年的29,370家增長10%,至2026年的47,908家,復合年增長率為10.3%。在企業衛星帶寬收入方面,IDC預計收入將從2.532億美元增長到4.27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0%。企業收入的增長速度將超過企業SIO的數量,因為每個SIO的數據使用量將增長。
另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市場份額在不同的終端用戶設備/終端頻帶之間的分配,這些頻帶包括L波段(1-2 GHz)、S波段(2-4 GHz)、C波段(4-8 GHz)、Ku波段(12-18 GHz)和Ka波段(27-40 GHz)。銷售能力的增長將主要集中在Ku-Band (27.1%)和Ka-Band(24.1%)。(顏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