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基建”,5G基站已建成近八百個;“十三五”建成7座智能工廠和20個數字化車間,激活發展新動能;產業鏈“上中下游”齊發力,分別培育百億級產業新生態;加大新技術交叉融合,探索功能集成……近年來,合肥經開區發揮先進制造業優勢,通過加快5G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進而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業態新模式,構筑工業互聯網協調創新生態體系。
“新基建”加快布局
南區5G信號已實現連續覆蓋
合肥經開區加快“新基建”布局,目前已建成5G基站796個,實現南區5G信號連續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而聯寶、海爾、合力、合鍛等重點企業也已完成5G網絡搭建。與此同時,啟迪新基建產業集團落戶,中國電信安徽云計算數據中心建成,國元證券天都路數據中心、省政務云數據中心等入駐……一大批“新基建”項目紛至沓來。
經開區還依托智能科技園、啟迪科技城等,集聚SAP、東華軟件、中用科技等工業互聯網服務商10余家,打造工業互聯網“新平臺”。同時,加快建設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打造全國工業安全云基地和消防云中心總部。
為了提升研發實力,該區還成立合肥市經合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重點開展工業互聯網產業培育與促進、推動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此外,還推動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安徽分院分中心落地。
工業互聯網賦能
助推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園區優勢產業,合肥經開區通過智能化、數字化賦能,用工業互聯網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集成電路產業,該區推進芯片制造向“關燈工廠”升級。據介紹,長鑫存儲計劃投入70億元,打造世界級的先進智能全自動化工廠,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夠支持億級數據計算的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關燈無人”生產模式。
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在向智能網聯升級。據介紹,大眾安徽開始組建車聯網、自動駕駛領域研發團隊,推動智能網聯系統搭載實車應用,采用10輛大眾領先的電動車奧迪E-tron,并對其進行改裝使其具備L4級自動駕駛能力。而江汽、蔚來也相繼開發自動駕駛系統,加快推進L2、L3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上路應用。
傳統產業則加快數字化轉型。據介紹,聯合利華已經獲評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實現安徽省零的突破,聯寶電子、合力股份則進入2020年中國標桿智能工廠百強榜,合力FICS平臺入選首批長三角十二大工業互聯網平臺……
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聯寶科技投資6億元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關鍵裝備數控化率100%,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率95%。而合肥海爾以卡奧斯工業互聯網賦能五大互聯工廠,實現行業引領技術236項。
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合肥經開區建成省級智能工廠7座、數字化車間20個。
“全鏈條”發力
培育百億級產業新生態
在工業互聯網的加速發展中,合肥經開區注重產業全鏈條發力。
“在產業鏈上游,我們重點培育長鑫存儲、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復微感知、本源物聯網等骨干企業,提升智能芯片與智能模塊、5G芯片模組、智能傳感器、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嵌入式系統等關鍵軟硬件產品的本地供給能力。”合肥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產業鏈中游,主要培育集聚清華合肥院、東華軟件等以集成方案、咨詢服務、數據服務等為主要業務的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商,從架構上可以分為邊緣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據介紹,邊緣層解決大數據的采集,平臺層解決數據存儲分析和云計算,應用層主要是各種場景應用型方案。
而在下游應用場景上,則主要涵蓋家電、裝備、快速消費品、汽車、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的工業企業。無論是典型應用場景企業,還是各類配套信息服務企業,都在工業互聯網的推動下,得到更大的發展。
探索功能集成
加大新興技術交叉融合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通過開放的、全球化的工業級網絡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和融合起來,高效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從而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幫助制造業延長產業鏈,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
為此,合肥經開區也努力探索功能集成,加大新興技術的產業融合。比如,在“5G+工業互聯網”領域,加快基于5G網絡的視覺檢測、視頻監控場景應用,構建多環節的機器視覺創新應用譜系,利用5G技術與虛擬現實及專家系統結合,開展智能終端及機器人遠程運維巡檢等。
在“共性基礎技術+工業互聯網”領域,合肥經開區則鼓勵大數據、VR/AR、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共性技術在生產過程、質量追溯、維護檢修等領域的應用。而在“產業集聚+工業互聯網”方面,則完善配套支撐產業鏈,壯大產業供給能力,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
另外,合肥經開區也不斷引進國內外行業地位突出、創新能力強的人工智能企業,加快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并重點支持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整合產業鏈和科研院所資源,爭創國家城市安全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國家級公共安全產業培育發展的核心引擎和策源地。(李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