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余東農民畫文創產品設計“創意背包”,作者謝名言。
余東農民畫文創產品設計“模擬鄉村拼圖”,作者龔孜蔚。
圖片均為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文旅體局提供
在杭州亞運會倒計時100天前夕,“浙里石榴紅共繪亞運夢”民族(農民)畫長卷捐贈儀式及作品展在杭州亞運會博物館舉行,獻禮杭州亞運會。14幅主題長卷之一——《余東畫村迎亞運》,便出自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余東村農民畫創作者之手。
余東村,因畫而興、因畫而名,800多名村民中就有300多人是農民畫創作者。憑借農民畫的蓬勃發展,溝溪鄉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走進余東村,仿若置身調色盤中。560多幅用色絢麗、題材豐富、風格各異的農民畫,被繪在道路沿線白墻黛瓦間。綠水青山、小康之家、豐收景象……一路行、一路景,意趣盎然的鄉村生活繪于墻上、躍然眼前。
農民畫的發展,在余東村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村中自古多出能工巧匠,工匠們的精工美藝和匠心精神代代相傳,為余東農民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村里愛畫畫的人也不少,村民鄭根良就是其中之一。70年代初期,20歲出頭的鄭根良看見天上飛機飛過劃下一條漂亮的白色云跡,就趕緊用畫筆畫下來,并把畫作送給當時的衢縣文化館的專業老師看。“想不到農民也有這樣的創作熱情。”文化館提議舉辦衢縣業余美術創作學習班。
業余美術創作學習班的舉辦,讓鄭根良等繪畫愛好者的專業能力有了不小提升,也讓余東農民畫的種子在田間地頭發芽。2003年,余東農民畫創作協會成立,農民畫家有了自己的組織。越來越多的農民畫愛好者加入協會,學習創作。骨干畫家從最早的6位逐步發展到目前的48位。這批土生土長的村民從當地民間墻圍畫、灶頭畫等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開展農民畫創作。他們白天拿鋤頭,晚上拿筆頭,把臥室當畫室,把門板當畫板,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用畫筆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
從創作內容來看,余東農民畫以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勞動場景等為主,近年來,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作品不斷增多。從藝術特點來看,余東農民畫構圖大膽、手法夸張、色彩奔放、想象奇特,泥土味、生活味躍然紙上,呈現俗中見雅、拙中見美、變中求趣的藝術效果。“剪紙構圖,刺繡風格。”余東農民畫創作協會會長鄭利民認為,余東農民畫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
新時代以來,余東農民畫與新農村建設一路同行,村里的文化藝術氛圍越來越濃郁。余東村用農民畫裝點村莊,既保留了鄉村建筑文化肌理,也促進了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村里還新建了鄉村美術館,以展示農民畫作品為特色,進一步帶動農民畫創作,增強創作者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除了鄉村美術館,美術圖書館、直播助農的村播館、擦亮南孔文化名片的南孔文創館等也成為網紅打卡地。溝溪鄉鄉長彭欣榮高興地說:“近年來,‘紅色根脈強基工程’助力鄉村振興,農民畫上墻,未來鄉村創建,多姿多彩的農民畫與美麗的山水田園相映生輝。”
農民畫不僅為余東村注入生機活力,還促進了產業發展、村莊和諧、文明提升,極大增強了鄉村凝聚力。為進一步加強農民畫創作、展示、交流、研究,余東村將專業美術工作者“請進來”,建立個人研學工作站,開展美術研學活動;鼓勵農民畫家“走出去”,積極參與各類全國性賽事、展覽,不斷提升創作水平。余東村還開辦線上藝術學院,邀請農民畫家線上授課,讓民間藝術滋養更多美好心靈。“在余東村黨支部帶領下,村子以農民畫為主體,推動形成‘農民畫+文創+旅游+研學’的新型文化產業鏈,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共富的新路子。”余東村黨支部書記余曉勤說。
藝術點亮鄉村。余東村民把文化種在土地上,種在生活中,也種在自己的夢想里。把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和群眾幸福指數,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余東村正繪就一幅老百姓“口袋腰包鼓鼓、心里幸福融融、臉上笑容盈盈、身上自信滿滿”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3日 08 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