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設備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是現代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工業4.0的推進,特種設備與公共安全、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高端裝備等領域加速融合,是“國之重器”的重要一環,對社會影響大,需要特別的制度保障。通過產業促進實現特種設備領域高質量發展,對于公共安全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期開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特種設備安全法執法檢查,即是推動特種設備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內涵和意義
特種設備的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質量引領、綠色導向、安全促進的發展。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特種設備領域創新需要政府部門的長期支持和完善的科創平臺支撐,以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和高效的成果轉化。質量是發展的推動方向,要求特種設備質量管理先進,標準體系和質量基礎設施完善,產品附加值高、品牌過硬,集聚效益顯著。綠色是發展的內在要求,應以技術引領實現節能減排降耗,通過行業協同形成綠色合力。安全是發展的基本前提,特種設備發展要服務國家安全戰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本質安全,依法治理筑牢法治基礎。
(相關資料圖)
特種設備高質量發展是保障社會安全的必備前提。特種設備高質量發展,極大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區域和國家安全。
特種設備高質量發展是促進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特種設備領域高質量發展將極大地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實現節能、降耗、減廢和增效。
特種設備高質量發展是加速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特種設備發展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附加值提升,促進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研發突破和產業集群形成,推動產業升級并不斷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特種設備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必要支撐。特種設備是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相關性和回歸分析表明,特種設備保有量的增長和安全程度的提升,常伴隨著經濟社會高效、公平、安全和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優勢和短板
發展迅速規模領先。我國特種設備保有量高且增長迅猛,2022年保有量達1955.25萬臺,10年來年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8%以上;生產制造企業盈利狀況良好;生產和市場規模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產業體系已然形成。特種設備領域形成了從設計、制造、檢測到安裝、改造、修理等全鏈條的產業鏈,集群趨勢顯現,涌現了吳江電梯、河南長垣起重機等優秀示范。
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特種設備領域超聲無損檢測等多項“卡脖子”技術取得突破。特種設備高端化成為重要發展方向,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融合成為發展趨勢,智能防控、綠色節能、智慧監管的新局面正在出現。
安全綠色協同發展。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持續好轉,2012—2021年間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下降546%。以鍋爐為重點的節能監管取得突破,實現監管優化、綠色技術攻關、部門聯動。
國產設備走出國門。特種設備出口額逐漸增加,相關標準國際互認和國際交流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多項安全科技攻關研究獲得國際認可。
法治機制不斷完善。安全監察體系不斷完善,2022年底監察人員數量達11.2萬余人。特種設備監管逐漸建立了體制基礎,創新了工作機制,形成了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與此同時,我國特種設備的發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質量水平總體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強,缺乏高端產品和先進技術。質量水平參差不齊,老舊設備、超期服役設備比例增加,存在質量安全風險、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閥門、液壓器件等關鍵零部件仍需依賴進口。產業集群度不高,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技術人才儲備不足,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存在無序競爭、融資困難等問題。
數字化智能化進程緩慢。信息化建設滯后,很多企業仍處于數字化、信息化的起步階段。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應用不充分。
安全風險壓力仍然突出。固有風險不容忽視,應急指揮管理系統有待完善。新興技術帶來的新風險不斷積累,檢驗裝備和評價能力嚴重不足。
供給尚未適應消費升級。人均特種設備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高端索道、高速電梯等高端特種設備仍需進口。首臺套保護不足。
市場內生動力較為缺乏。特種設備領域的法規規范標準體系協調性不足。部分行業內低質低價中標現象嚴重。激勵機制的缺乏限制了特檢機構的發展。
相關理論研究不充分。缺少特種設備發展、質量、供給結構、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等視角的研究。基礎理論研究體系不完善,科研資源較為分散。
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師資力量、職業教育水平有待提升;校企合作融而不合,缺乏第三方的監督與管理。
法律法規亟須健全完善。缺乏法律體系的頂層設計,尚未對產業促進進行立法,行業問題需要新法規引導解決。
究其原因,這與我國特種設備領域頂層設計不夠完善、尚未充分統籌發展和安全、教育科技人才體系不夠完善、標準化建設水平有待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有關,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對策和建議
整體規劃,分類推進。在頂層設計上,建議對特種設備領域進行專門管理、整體規劃和資源投入;明確特種設備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序列和地位,多部門聯合制定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特種設備產業促進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理論研究,完善統計指標體系,為政策規劃提供理論支撐。
統籌特種設備發展和安全。建議將法律名稱《特種設備安全法》修改為《特種設備法》,在特種設備定義中體現其重要作用和意義。將產業促進、工作推進、經營管理等納入法律范疇。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優化融資環境和評價分配制度、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形成中介和保險機構參與機制等措施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引導作用,制定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規劃,通過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金融杠桿等措施引導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形成產業集群,完善特種設備領域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強化支撐保障能力。
加強創新提升綜合實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建集裝備研發、技術創新、標準化研究、融資服務、人才引進和技術培訓等于一體的特種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創新,實現關鍵部件國產化和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建設,深挖服務新價值。利用數字化賦能綠色轉型,在能源和原材料利用、生產制造、使用和檢驗環節,實現關鍵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推動特種設備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打造“中國創造”“中國質量”和“中國品牌”。
優化人才培養和供給體系。完善特種設備教育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加強學科建設,建設多個擁有專門特色技術的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試驗研究基地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持續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支持、評價、激勵和流動機制。優化科研管理和分配機制,推進成果轉化,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強人才國際交流。
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并落實特種設備標準化系統,構建國際、國家、行業、團體、企業統一協調的分層級標準體系,形成政府與市場新型二元標準體系。推動標準互認和國際化進程,建立特種設備領域的專業國際標準化組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躍升工程,穩步擴大特種設備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我國特種設備焊接、無損檢測等相關技術規則成為國際標準。
完善特種設備法律和制度體系。在立法主體上,成立特種設備立法委員會,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專家形成智庫。在執法主體上,成立專業化、職業化的獨立執法機構,明確基層政府部門責任。在約束對象上,由特種設備制造企業延伸至上下游產業鏈及第三方機構。在法律間適配性方面,加強與其他相關法律之間的銜接協調。在處罰力度上,將處罰由警告懲戒逐漸向民事懲罰性賠償轉移。在法條的更新上,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發展,適時更新法律具體條文和特種設備目錄。在數據治理上,建立大數據平臺,促進試驗數據共享和科研合作,建立統一的碳排標準和計算方法。在生產要素方面,制定政策鼓勵資金、人才和物資等的投入。在經營管理上,改進招投標制度,健全綜合評標體系,完善第三方機構參與機制。在知識產權方面,填補法律在新型創新和探索形式的保護上的空白。在治理格局方面,明確協會、安全技術委員會、檢驗機構等的作用和責任,特檢機構按照公益二類管理。在法的國際化上,不斷推廣我國特種設備治理模式和法律體系。
推進特種設備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要創新監管方式,大力實施分類監管、智慧監管和信用監管,充分發揮標本兼治、事前防范、主動監管作用。二要落實責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激勵約束并重機制;強化屬地管理責任,推動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協調聯系機制;壓實行業監管責任,厘清各部門職責邊界;強化社會組織行業自律,探索強制性責任保險制度。三是加強特種設備風險防控和應急能力建設,完善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針對性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作者為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
(責編:曹淼、李源)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