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太行為雄,燕山為幽,拒馬河沖積平原沃土豐饒,地處京畿之地的淶水縣就靜臥于波光粼粼的拒馬河畔。
早年的我因上學在淶水鄉下,畢業后在外鄉工作,一直沒有機會到淶水縣城看看。
1995年,我從外地調回淶水。我租住在城西,每天去城東的單位上班,騎自行車只需要五分鐘。這時的我才發現,淶水縣城很小。所謂的縣城只有一條主街,我每天上班,不過是從街頭到了街尾。
省城的一位朋友來看我,我請他到淶水最好的飯店吃飯。說是最好,其實不過是一座灰色的水泥二層樓。一樓一個大廳、兩個雅間,二樓是招待所,這在當時的淶水已經是很好的飯店了。臨走時,我帶他轉了轉淶水縣城的老街小巷,然后送他去汽車站。分別時,他指著我鞋子和褲腿上掛滿的塵土調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這是你們縣城的特色哦。
可能是因為經歷過大城市的霓虹炫目和繁華氣派,我一時難以適應淶水這座樸素的小城。為了讓自己了解這座城,工作之余,我成了一名田野愛好者。我帶個馬扎去拒馬河邊釣魚撈蝦,騎著單車去城北小山踏青郊游,偶爾去小巷深處拜訪那些雕花的老房子和搖椅上安詳的老人。
就是在這種恬淡而悠閑的田園生活中,我開始仔細端詳和關注這座小城。
小城的步伐是從容的,不急不緩的節奏應和著拒馬河水平穩的流速。我調回淶水的第二年,縣城有了第一個紅綠燈,再后來是兩個、四個、八個……街道從一條主街、兩條小街擴張成兩縱三橫的路網格局,再后來又是五縱四橫、七縱六橫。與此同時,大街小巷的綠化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小城樹蔭如蓋,街道綠意蔥蘢。
為了彰顯旅游城鎮特色,2005年,縣城中心一座高標準國際酒店拔地而起,不僅成為縣城地標建筑,也讓鄰近縣市艷羨不已。
淶水人“樂水”。2008年,城東拒馬河沿岸荒灘填土砌壩,一座集運動休閑、水上娛樂于一體的濱河公園驚艷亮相。一池碧波豐富了小城人的生活,成為小城人日常消遣的棲息之地。
淶水人“樂山”。2016年,青山綠水的野三坡5A風景區從兩百平方公里擴建成七百平方公里,利用張涿、京昆兩條高速公路迎接來自各地的賓朋好友。
盛產古典家具的淶水,還在城北打造了一條古文化街。木雕設計、生產銷售、展示展覽、休閑旅游、行業研討諸多功能集于一身,匠心傳承,客商云集。一件件做工精湛的紫檀屏風、海黃桌椅,從淶水出發,抵達各地,進入尋常百姓家。
閑暇時,我喜歡去古文化街上逛一逛,靜下心來品味紅木之美。淶水有三百多年京作家具制作史、上千名非遺傳承工匠,一根根原生紅木在能工巧匠的妙手之中蝶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對紅木的喜歡,讓我對淶水的歷史文化興趣漸濃,我也逐漸廓清了之前對淶水許多模糊的認識。漢高帝六年,在這里置遒縣,隋開皇十八年,始稱淶水縣。兩千多年建置史,一千多年建城史,構成了淶水厚重的底色與發展的底氣。
可貴的是,淶水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重視科技與文化的帶動作用,吸引了諸多大型智能企業入駐。高端人才與淶水小城共筑夢想,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驅動著小城高品質發展的未來。
淶水城依舊很小,但小得精致而有溫情。二十分鐘即可出城親近田野,小城幾乎一半居民都是城里有房、鄉下有地的新型城鎮居民。五天城里上班,兩天回鄉務農,灶臺間的面粉是村里磨房現磨,餐桌上的蔬菜是自家菜園新摘。純天然的美食,源自小城的良好生態,也養育了小城悠然的氣質。
作為“環京八鎮”的后起之秀,淶水城依托依山傍水的天然生態優勢贏得四面八方的賓客。如今的淶水城,天藍、地綠、水清、街美、城靚,在小城生活,美好而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4日 20 版)
(責編:趙欣悅、岳弘彬)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