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魯婧)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聯合印發《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要加快推動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方案》設定了實施目標,到2025年,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同時,公共健身設施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益進一步提升,基本實現數字化管理。
《方案》指出,工作主要內容是開展健身設施強基礎、提質量、優服務、增效益四大行動,推動城鄉健身設施從“有”向“優”轉變。
《方案》要求,落實好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補短板項目。推動全民健身中心或體育公園在“五個一”空白縣實現全覆蓋。
《方案》指出,要制定發布公共場所適老化健身器材配置指南,大力推行《青少年體育鍛煉器材配置指南》。各地新建的健身設施項目原則上應100%配置老年人和兒童健身設施。
在開展健身設施強基礎行動中,《方案》要求拓展居住區健身設施供給。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城市更新工作,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打造健身新空間,利用城市“金角銀邊”配建嵌入式健身設施,構建群眾身邊的多層次多樣化健身圈。開展“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
同時,《方案》強調,在開展健身設施提質量行動中,推動構建國家步道體系,在全國20個左右的省份探索建設國家步道示范項目或示范區,推動大運河國家步道建設。支持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西藏、新疆符合條件的地區進一步改善健身設施。推動3000個左右的公共體育場館在2025年底前完成數字化升級改造。以具備條件的大中城市為重點,引導支持建設智慧健身中心、裝配式社區智能健身房。
《方案》指出,爭取到2025年對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及相關服務的各級各類體校達到200所左右。
此外,《方案》強調,要強化政策支撐和要素保障,切實保障健身設施用地空間。地方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協同住房城鄉建設和自然資源等部門,通過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復合利用等方式挖掘用地空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以及公園、市政用地的閑置資源配建健身設施。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相關要求和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
(責編:魯婧、呂騫)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