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研究生畢業后,我來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監測部主要從事水和廢水、環境空氣和廢氣、土壤和固體廢物等樣品的生態環境監測分析工作。在入職職業規劃座談會上,我了解到這個單位曾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和一系列榮譽背后的故事,自豪感油然而生,慶幸自己能加入這樣一個集體,在這里實現人生夢想。
在參加工作最初的幾年里,我每天面對的就是分析環境樣品和冰冷的儀器設備,經常跑到少有人煙的地方啃著壓縮餅干采集環境樣品;出現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時,不分白天和黑夜,電話一響在半小時之內就得趕到單位……自己也曾犯過嘀咕,“說白了,每天的成果就是10個阿拉伯數字的排列組合,枯燥度高,到底值不值得這么干下去?”
隨后的幾年,當我慢慢將監測分析得到的數字結果與水質安全、環境空氣質量安全、土壤安全等聯系起來的時候,當我參與到瑪多縣7.4級地震、門源縣6.9級地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8·18”山洪災害、木里礦區非法采礦事件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工作的時候,當我能為科學應對突發環境災害事故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數據后,這一串串組合排列的數字,越來越體現出它的生命力。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雖然環境監測分析人員沒有站在臺前,但卻為保衛全省人民的飲用水安全,通宵達旦地采集樣品、分析樣品、及時上報數據。“飲用水安全”是對我們辛勤工作的最大獎勵。我和同事們摒棄雜念,隊伍愈加穩定、壯大。
一路走來的堅持,我慶幸自己有一顆不變的初心。現在我積極申請擔任“環保設施開放講解員”,利用每月一次的公眾開放日和每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采用圖片視頻、儀器設備講解、發放宣傳冊、引導參觀實驗室和空氣(水質)自動監測站等方式,對在校中小學生、公安干警、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社會公眾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公眾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投身生態環保實踐。
未來,我將把科技興站作為立身之本、把監測數字化作為創新方向、把新領域作為監測突破點,扎實推進監測事業各項工作,為譜寫高質量生態環境監測新篇章不懈努力。
(作者為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干事,本報記者賈豐豐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6日 05 版)(責編:衛嘉、袁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