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郝孟佳)8日,“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高峰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潤豐學校舉行。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助力教育評價轉型升級開展了研討。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表示,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圍繞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探索智慧教育模式、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要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方面,特別是賦能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方面積極探索,推動教育實施全方位、系統性的數字轉型,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強調,要擁抱新技術,依托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賦能學校教育教學、賦能學校發展。他建議,學校要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習慣、態度、動機等方面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真正助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少剛稱,中國教科院比較教育研究所很早就布局開展研究“基于新課標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評價”,探索評價改革引領下的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超強的現實性和前瞻性,意義深遠。張少剛認為,隨著教育思想、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在不斷地演變,但是課堂始終是改革的對象和主陣地,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引向深入,取得更多新成果。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處處長張憲國指出,在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院的統籌指導和精心組織下,在朝陽區和北京潤豐學校的務實推進和不斷創新下,“基于新課標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了新技術支撐教育評價改革的有效路徑,這是一項前瞻性、系統性的舉措,也為全市提供了樣板范式,意義重大并且有深遠影響。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副主任孫迅介紹,朝陽區作為發展中的首都教育強區,一直著力于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堅持育人為本、聚焦課堂、重在實踐,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化教育體系。在成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后,朝陽區按照“一橫一縱一融合”智慧教育工作思路,聚焦“課堂、課程、課題、大數據”,依托空中課堂、雙師課堂、融合課堂實踐研究,不斷完善豐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整體構建教、學、研、評數字化育人機制,為教育強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教育研究所、中國技術教育協會教育測量與評價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辦,麥盟教育研究院、中國互聯網協會智慧教育工作委員會協辦,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潤豐學校承辦。
(責編:李依環、孫競)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