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 (韋衍行)3月28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陜西旬邑西頭遺址、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入選。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
學堂梁子遺址因為曾發現兩具約100萬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而聞名,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體的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2022年5月18日,“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保存完好,形態清晰,具有直立人的體質特征。3號頭骨形態基本正常,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以前發現的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
(相關資料圖)
“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本次發掘的收獲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
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
趙家徐姚遺址距今1.1至1.5萬年,目前確認的分布面積已達數平方千米。遺址保存完整,遺物豐富,性質明確,年代關鍵,是華北地區乃至國內舊新過渡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對于認識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類生業模式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趙家徐姚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為理解農業起源過程中的人類行為、技術選擇、生態位構建、景觀變遷及社會組織模式之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全新視角,從認識上改變了東亞地區農業起源模式的觀察視角,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東西方農業起源路徑的差異。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是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屬于蔚汾河流域及周邊區域2000BC前后的區域中心,與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國遙相呼應。
該城址層層設卡、處處把關、謹慎布防的結構,彰顯了濃厚防御色彩,展現了矗立于黃河東岸碧村遺址的特殊屏障作用,這為解讀該區域文明提供了關鍵材料。
遺址占據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過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萬國時代北方與中原之間文化交融、展現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多元一體文明形成軌跡的重要窗口。
【1】【2】【3】(責編:楊曦、呂騫)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