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故事要從大學時我偶然參加的一場支教分享會說起。分享會上,我了解到支教工作的意義,被志愿者們無私奉獻、不畏困難的精神深深吸引。于是,我立即報名加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
初到重慶山區(qū),考驗迎面而來。宿舍旁邊就是豬圈,一陣陣臭味縈繞不散,拇指大的蟑螂經常爬到身上。這讓我不適,但更覺得心酸——這就是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啊,我得幫他們改寫人生。
最初走進教室,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于是,我向他們介紹外面的世界,描繪我的家鄉(xiāng)哈爾濱等地的美好景象,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感受精彩。慢慢地,孩子們聽講越來越認真,成績也提高了。
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與管教,顯得比較淘氣、散漫。我注重從品德上引導他們,教給他們遵守紀律的重要性。我常給他們講些生動的小故事,在他們深受觸動時進一步啟發(fā):“要學知識、守規(guī)矩、做好事、當好人。也許我們成為不了太陽,但我們要始終向著光。”
為了鼓勵孩子們打開心扉與人交流,我做了一個心愿盒,讓每個孩子寫一張心愿條放進去。有張字條上寫道:“我10歲了,但家里窮,從來沒吃過生日蛋糕。我只想過一次生日,吃一塊生日蛋糕。”看完字條,我的眼睛濕潤了。于是,我策劃組織了一場為全校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的活動,讓他們都吃上蛋糕。那天,寫字條的孩子跑過來抱著我說:“丹陽姐姐,這是我最幸福最難忘的生日。你不光是我的姐姐,還是我的媽媽。”
剎那間,我意識到一個老師身上的責任。這群質樸的孩子如同白紙一般,雖然有時看似不太懂事,但一旦感受到溫暖,內心的能量就會被激發(fā)。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引導、去激勵、去關愛,帶領他們看到希望與未來。
(項目團隊:記者 李曉、陳之殷、蘇雁、周洪雙、張士英、陳元秋、禹愛華、王斯敏 通訊員 徐夢玲、徐虹雨)
(責編:李依環(huán)、郝孟佳)關鍵詞: 大山深處的